在西藏的日子——钓鱼
(2012-08-23 16:48:14)
标签:
难忘西藏 |
分类: “在西藏的日子里” |
在西藏的日子
藏东南不吃鱼,至少不公开吃鱼。问过很多当地人为什么,不过没有确切的说法。我觉得比较靠谱的是,鱼是自生自灭的,人们不需要为它们去劳作,就是说,这不是佛赏赐给人的食品。而牛羊则不同,人们要付出很多辛劳,说明它是佛赐给人类的,可以食用。
摆在西藏钓鱼的龙门阵,绝对没有不尊重当地风俗的意思,因为在藏南很多地方都吃鱼。
麦曲及其澜沧江流域,盛产无鳞鱼,主要有花鱼和土鱼。两种鱼长得差不多,只不过花鱼颜色白一些,有黑色斑纹。两种鱼煮熟以后,脑袋里都有宝剑状骨头,就是甄别雅鱼那种骨头。不过味道可就差了去了,花鱼没有土鱼那种泥腥味儿,又白又嫩,极是鲜美。
我们县里有个从芒康提任到我们县做副县长的小娃儿,姓Y,小小29岁,已经大学毕业在基层工作几年,又学农,成长很是顺畅。父亲是随十八军进藏做饭的,据他讲炒得一手好菜,基本上就为首长做饭(难怪三年时间我们自组伙食团一起做饭,菜基本都是他做,味道极是讲究,有遗传)。他和母亲、妹妹一同随军,生在西藏,长在西藏,念书也是从小学到藏大毕业,对当地的习俗极是熟悉。
知道当地不吃鱼,对到麦曲去整鱼,还是心有忌惮。Y副县长对此胸有成竹,说你跟着我就是,不怕。但他对用网子捕鱼很是不以为然,认为整鱼主要在耍,几哈就整回来没有意思。星期六晚上,他不声不响的个人在弄玉米巴巴,又没见鱼竿什么的,也没好问他。
第二天清晨,我们喝完头天晚上剩下的汤面,提着一只桶儿,蹑手蹑脚的走向河边。我是不是忘了,西藏説河为曲,麦曲就是麦曲,加上河字,有点不正宗。此时天边刚现鱼肚白,不大的县城陆续有炊烟袅袅升起,一切都还在沉睡之中,安静的叫人耳朵发响。
到了河边,天已全亮,白花花的阳光照在山上的阳面(西藏的山大,有阴面和阳面,所以有春季草场和冬季草场之分),使树木显得愈发郁郁葱葱。麦曲的河水欢快的哗哗流淌,白色的浪花在阳光下刺人眼帘。
“没带鱼竿,怎么弄?”
“你不慌嘛,藏东南地区山高水急,鱼竿根本排不上用场,你看哈儿就晓得了。”小Y说。
他不慌不忙的从桶里拿出分成七八砣的钓鱼线,一砣一根,每一根有四五丈长。每根上一样有鱼钩,上好鱼食,并不着急,又拿出一圈棉线,在离鱼钩一卡长的地方拴上棉线,棉线另一头拴上块小石头,再往河中间一扔,湍急的河水很快吧鱼线冲斜冲直。又把鱼线的另一头拴在河边的小树上,靠近水边的地方用根Y状小树枝把鱼线支起来,其上放块小石头。很快,七八根线就放好了。
“好啦,现在咱们抽烟喝茶吧。”他说。
“鱼上钩了怎么办?”我问。
“石头掉了,就有鱼上钩,石头在你不操心。”他又说。
一会儿,接连几根树枝上的石头都掉了。我们忙不迭的去拉,果然,根根上都钓上白花花的鱼!只不过原先的棉线都折断了,次次都要重新绑。
在太阳晒得人皮肤发痛以前,满满一桶鱼就钓好了。
我说:“回去吧,今天好生整。”
“不忙,我看哈来。”他起身到河岸上看了一盘,回来说“我去看有没得喇嘛,如果有就不忙”。
“咋子的咹?”我问。
“喇嘛看到了,给你买,买了倒回河里,你卖不卖?”他说。
后来闲来无事,我们经常去河边,主要并不是钓鱼,就是躺在河边草丛里,嘴里衔着草根,眼望蓝天上飘过的白云,静静的什么都不想。
2012.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