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杆坝印象——娃儿书店
(2012-01-31 13:43:51)
标签:
怀旧老自贡灯杆坝系列 |
分类: “灯杆坝印象” |
记得小时候最美好的事情之一是到灯杆坝去看娃儿书(连环画、小人书)。文革“破四旧”以前,横街子口子上,房管局对面,粮店对门石塔上口子上的几家小人书店的书最多最全。
石塔上口子这家比较规范,一般不许看“巴巴眼”。所谓“巴巴眼”就是没的那一分钱,又想看的不得了,凑在朋友旁边斜着瞄。看“巴巴眼”,不能按自己的节奏,累是累点,但在没钱的时候朋友又给面子,也不失为满足求知欲的办法。实在是要看“巴巴眼”,最好到横街子口子上卖水叶子面的巷子里去,那里是在路边,小本经营没有固定成本,管理也就要松一些。
那个时候的中小学课本历史教育几乎是空白,茶馆里说书一般又不许白听,再说小娃儿在茶馆里去听书,好像也不太安逸。“三国演义”、“水浒”、“说岳全传”小说轻易借不到,而且书太厚看起来麻烦,耽误耍儿。
连环画是以故事人物为线索展现题材的,开宗明义直奔主题,白描的表现手法大气生动,人物对话用用方框和箭头,活龙活现,一开始就能抓住读者的心。
那时的连环画不像现在的东西,穿靴戴帽酝酿情绪尽是些没用的占了一大半。连环画生动直观,一个故事一本一会儿就看完,再爱动的小孩静一小会儿也是不成问题的。我们这一代对中国历史中的英雄人物、历史片段几乎全是从连环画中得到的。
放学以后,上街打酱油,但凡有一点时间还有零钱都要去看一本。“破四旧,立四新”以后书店的历史书就逐渐销声匿迹,取之而来的是打美帝,珍宝岛,欧阳海之类的没什么意思和知识的宣传画小册子。改革开放以后,书店经营困难,就把金庸的武侠小说分拆成一回一本,也是一分一本,红火的时间不长;再后来又改为打“魂斗罗”的电子游戏,终因电视等新兴媒体兴起而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