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杆坝印象——过年
(2012-01-19 14:56:44)
标签:
怀旧老自贡灯杆坝系列 |
分类: “灯杆坝印象” |
六七十年代,在腊月初就开始做过年准备了。一年中省下的肉票买几斤座座儿,做成一两块酱肉,一两块腊肉;家里人口多的,用一斤肉票买三斤的猪老壳,做成腊猪头,黄金杆色的,天天都望到起,很是诱人。家境比较好的,才到庙沟井去买一斤香肠。小娃儿们硬是天天盼三十天,放开好生整。
家长们也十分体谅娃儿们,几乎每家都要炒沙胡豆、沙豌豆、红苕杆儿,把娃儿们的嘴巴哄到。中小学早已放假,反正也在文革期间,就一槽一槽的伙到起到处耍儿。
哦哟,耍的板意儿才安逸,在博物馆门口的坝坝儿头,有放地牯牛的,一般的是五分钱一个,硬头黄的(竹子是专选的,一头要有竹节——称格吧儿)要八分到一角,用麻绳缠在中间的把把上,麻绳一头穿过有一个小洞的竹片,一人拉住绳子,另一人按住竹片用力向外一送,地牯牛在地上高速旋转,发出“呜呜呜儿——昂”地叫声;还有摇呢额儿的,就是竹子节节一头用油纸蒙住,油纸中间小孔穿出棕丝,高档的是马尾,棕丝或马尾一头松松的缠在小竹棍上,一摇“呜儿呜儿”的,棕丝的一分马尾的两分。
女娃儿或小点的一般是耍风车车儿,简单的几分,有三四个以上风轮的要一角五甚至三角。铲(自贡话,意为抽)骆驼的,“啪——啪”一鞭又一鞭。
卖糖粑粑儿的作出仙桃、大刀、各种动物,拿在手上,轻易是不吃的,要看够才轻轻地咬上一点,脆脆的,很甜。
大点的娃儿就要划甘蔗,就是比那个把甘蔗破开更长,短的算输,输的一家出钱。划甘蔗规则很公正,随便那个把甘蔗往空中一扔,另一个从中间接住,然后依次拳挨拳往上把,直到捏不住。开始的时候,先把甘蔗的一头削成楔型,立起来,稍事平衡,手放开,再用弯刀尖点住楔型中间,轻轻的点直到感觉立住的平衡差不多了,弯刀要在空中划上一圈,屏住呼吸,用力把甘蔗向下划,越长越好;如果一刀划到底,称为“艮刀儿(意为整刀)”。划甘蔗中间不能有停顿,停顿的称为“冷刀儿”,冷刀儿以下的不算,要从停顿的地方由对方开始。
双方发生争议,要由“执比子”的来评判。“执比子”的一般是双方都共同认可的有威信的大娃儿来担任。往往把划开的甘蔗放在地上,仔细地察看,有停顿的地方看的出来不连贯。当然,连不连贯往往容易发生争议,所以要有有权威仲裁人。执比子的一言九鼎,说了就是文件。
后来,“执比子”在文革中演变为造反派一号勤务员的尊称。比赛结束,一地沾满泥土的甘蔗分来大家吃,比家里买的要甜。
灯杆坝一带的过年大多如此,想必提起都还记得。很多年过去了,儿时的过年还历历在目,总感觉年味很浓。时代进步了,现在的小孩过年,玩的是电脑什么的,但总感觉群体活动少了些,没那么热闹。
201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