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里老宋头的独养儿子参军去了,那是在学生子们来到这个村子之前。儿子参军后写给家里的第一封家信,恰恰是学生子们被派饭到老宋头家。
老宋头不识字,自然也不会写信,这或许是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的最好机会,学生子义不容辞的担任了来信阅读及回信的任务。老宋头当然也是乐此不疲,甚至是非常感谢。
当地人口稍多一点的村子里,稍许识一些字的人往往会帮人写信,久而久之就是约定俗成。信的内容就像告知书一样,情感丰富一点的基本没有,想必大家也都深谙其中的理由。镇子上更有专门的帮人写信的,一张小桌子,几张信纸,一副老花眼镜,一支蘸水笔,俨然一副私塾先生模样。不可否认,很多带写的家信言简意赅,尤其是家信的字体往往或许真的是令人叫绝。更有用小楷毛笔写家信,学生子往往是自愧弗如。
帮人写信应该是收取报酬的,具体数额不详。一般情况下,一般的家庭也不会找人写信,除非是必须的。
老宋头真的不应该称得上老,但是那个年代人或许也显得老,或许还是因为学生子太年轻。老宋头厚实的大手掌,黝黑的皮肤,粗壮的身板,完全是一个好的庄稼人。传统的民俗民风,中国农民的淳朴与善良在他的身上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老宋头也是赶上了好时代,否则想让儿子顺顺利利的去当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生产队派饭学生子们到老宋头家的那天,他家“烧锅的”(当地人称自己的女配偶)蒸了一个“子”,一份切的很薄的咸肉,还有白菜豆腐,这可能也不亚于家里来贵客了。老宋头乐滋滋地拿出了儿子的来信,醒目的落款令学生子们都羡慕不已,“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XX部XX舰”。信的内容应该是报平安之类的,回信的内容自然也是父母的亲情。打那以后,直至学生子离开村子,老宋头与儿子之间的家书来往都是有学生子来传递。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应该确实如此,虽然许多的知识青年本身的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但是却起到了一个纽带的作用。文化传播,文化渗透,文化帮助都是有可能的。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极其微弱,但是别忘了千千万万的知青人,应该就是不容小觑的力量。积微乃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知青文化,知青所带给农村的文化,以及文化所发挥的作用,应该真的是在改变着农村现状,或者是起到一定的作用。
据说有些地方的生产队会计甚至会害怕城里的学生子们来了,自己的会计要做不成了。虽然只是听说,未必是真,但这反映出一个现象,就是当时的农村在某些方面确实需要有较多文化知识的人。
学生子无形中让一些人失去了一些优势,又确实是在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上崭露头角,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子们自己的自尊心,并觉得自己是大有作为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