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生:修身齐家 |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教育的基础是家庭。” 孩子是种子,家庭就是土壤,孩子的未来,说到底拼的就是父母的功底。
1、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孩子会回馈你惊喜 两个孩子在写作业,一位妈妈说:“好好写,别总是这么马虎。”可孩子仍然频频出错。 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轻言细语:“这么认真,你一定是胸有成竹。”结果孩子完成得又快又好。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证预言现象,是指他人的期望会影响行为模式,从而使现实最终向期望靠拢。 爱迪生小时候思维异于常人,老师认为他有精神缺陷,妈妈却坚持说:“我的孩子是个天才,他将来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父母给孩子怎样的“暗示”,就会塑造出怎样的孩子。 消极的心理暗示,是画地为牢,使孩子日渐颓废气馁,把未来困入囚笼; 积极的心理暗示,却是点石成金,给予孩子勇气和力量,引导他扬帆远航。
2、孩子的成长需要空间,请尊重孩子的界限。 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中国式亲子关系最大的矛盾,就是缺乏界限感。 多少父母以爱之名,一辈子都在牵绊孩子:溺爱他,绊住他的成长;束缚他,绊住他的高飞。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说: “小孩不是黏土,任由家长恣意妄为地捏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小孩子也有自己的生命,他们属于自己。” 为人父母,最难的不是给予多少爱,而是懂得适时退出: 3岁退出餐桌,孩子才能学会自己吃饭; 5岁退出浴室,孩子才能明白身体界限; 8岁退出房间,孩子才能懂得尊重隐私; 10岁退出厨房,孩子才能学会独立生活…… 越爱孩子,越要给孩子的成长留出空间。 与其用温柔的桎梏给孩子织就“铁网”,不如适当放手,让他们更好地翱翔。
3、孩子成长的问题不可怕,这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 孩子的成长之于父母,是一件喜忧参半的事,我们一边欣喜着孩子成长的点滴,一边为孩子的一切殚精竭虑: 孩子喜欢吃手指,吃到脏东西怎么办? 孩子学走路,不小心摔倒了多心疼? 孩子脾气急,和小朋友起冲突会不会被欺负? 美国作家珍妮•艾里姆曾说: “孩子身上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对世界的探索。 他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蜕变的契机;他走过的每一小步,都是迈向世界的一大步。 智慧的父母,不会成为控制者,给孩子砌一堵墙; 而是作为观察者和陪伴者,让他奔向广阔的天地。
4、有的孩子就是开窍晚,但别担心,春天会来的。 在我们的身边,不乏有这样的孩子:开窍晚,无论做什么总是让人不太满意。 看上去,他们成绩落后,前途渺茫。 可事实上,他们不是在傻傻等待,而是在默默积蓄力量,时机一到,他会以燃烧的姿态,爆发自己的能量。 就像四川的“鬼竹”,生长的前5年,几乎看不到它长大,直到第6年,它会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长到30-40米。 科学家对大脑发育的纵向研究发现,很多孩子的大脑至少要到25岁才会完全成熟。 暂时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打击和放弃。 越是开窍晚的孩子,越需要接纳和支持,因为他们走的,是比别人更长的路。
5、不管有多糟糕,请坚定的跟孩子站在一起 知乎热帖:你在哪一刻对父母失望透顶? 最扎心的回答:“当周围全是异样的目光,而他们冷眼旁观,还觉得你没用的时候。”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会闯祸,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把孩子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好的父母,永远是孩子的避风港,而不是补刀场;是能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 哪怕看起来孩子很笨,无法出人头地,哪怕有人说孩子很差,已经无可救药,也要坚定地告诉他:我爱你,并且会永远和你站在一起。 真正的爱,不就是这样吗? 当他拥有鲜花和掌声,我们在台下默默守望;当他跌入谷底,我们给他触底反弹的勇气
6、不必苛求孩子的完美 生活中,不少父母难以接纳孩子的“毛病”,见不得孩子身上的“缺点”: 孩子活泼,他认为不够安静;孩子安静,他嫌缺少运动;孩子喜欢到外面运动,他怕耽误功课;孩子功课好,他要求音体美也要样样行…… 心理学家认为:过度苛求完美,是教育中的欲望癌症,随之而来的,往往是父母事无巨细的掌控,以及孩子日趋深重的无力感。 在完美期待中长大的孩子,不敢去尝试,不敢去试错,自然也无法摸索着走向成功。 白岩松说过:“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追求完美和达到极致。” 与其把孩子逼成所谓的“完美”孩子,不如放下焦虑,用接纳和信任,鼓励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