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河寺
(2013-09-05 11:51:48)金河寺
十年前有幸登过蔚县的小五台山,那时记忆最深刻的有两点:一是钢制的栈道与悬崖绝壁相连,走在上面还有些眩晕。二是朋友介绍说文革期间清四旧,山上的寺庙和僧人都已不知去向。
今日再次陪朋友到小五台山一游,金河寺的重新修建让我觉得应该写一篇博文,来感慨世事的无常和对生命的重新思考,
看着小五台山的峻峭山峰和深谷陡坡,沿着崎岖山间石径一路攀援而上,突然间出现的金河寺是我上次游历中没有记忆的,峡谷空旷,瞻望青山秀水,青云缥缈,苍松翠柏,古塔耸立,恰似一派人间仙境。
金河寺在小五台众多的寺院中,是一座历史悠久,有史可考的名刹,以建筑宏伟,名僧辈出而著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座寺院历经沧桑,时废时兴,天灾兵燹,破坏惨重。历代几经修复,最悲惨的时候仅存一些碑碣,经幢、柱础、石碾、龟座及大殿基址等残迹。直到文革期间,金河寺以及小五台山的其他寺庙遭遇灭顶之灾,就是这些残碑败迹也都荡然无存,佛道僧士更是跑的无影无踪。
重建后的金河寺就分布在一块由西北向东南渐次增高的台地上。金河寺院随山取势,坐北朝南,长约 24米,宽约18米,主体建筑宽约8米,模块较小,前后两座正殿,基本上是按原建制恢复修建,背山面水,金河环绕。
从重建金河寺碑文中获知,古往今来,随着佛教的传播,帝王的崇建,高僧的懿行,金河寺经历了三次大的兴盛时期。
第一次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有僧宝普贤相台东五十里,四山回合,中有旷墟,天然禅窟。乃创伽蓝大刹,以延奉师利香火于其中,北魏时该寺就有明确的佛教活动记载。
第二次是辽统和(983——1012)间在蔚州东南八十里东五台山下,河中碎石为金,重建金河寺,因此金河寺成了辽皇家活动区域。辽代崇信佛教,圣宗、兴宗、道宗三代最为兴盛,两位辽王均亲临该寺。因此,辽金河寺名声显赫,高僧云集,留单僧众多达300多人。当然帝王两次游幸的背后,明显有帝王巡边的军事目的。
第三次是明宣德元年至英宗正统五年(1425-1440)的十五年间,懿然、清忍师徒历经艰辛,二次重建金河寺,也是金河寺历史上第三次兴盛时期。这次重建值得一提的两度出任宣府总兵的谭广明,他在金河寺重建出资出物,带动了蔚州地方的军政要员参与捐赠,得已金河寺重建顺利进行。
历史演绎到今天,当然金河寺的再次重修,应该算作蔚县政府文化立县的功劳。
一座寺庙的兴盛衰败,感叹世出世间的沧桑巨变。(2013-09-0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