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一摇腾讯的未来

标签:
58期腾讯微信视频语音海外市场财经 |
分类: 大公司 |
导语:“如果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这句微信界面卷首语,因为背靠腾讯这棵大树,其成功注定被赋予了别样意味。
撰文 Caino 编辑 姗云 图片提供 Getty Images 设计 宋丽丽
微信于腾讯
如果仔细回味5 月腾讯公司作出的战略架构调整,不难看出马化腾对微信的器重。“从前的八大系统调整后,大部分B 线该分拆的、重组的、分流的全做了,唯有微信所在的广州研发中心没受影响。”腾讯公司一位内部人士告诉《东方壹周》the week,公司内部上下达成一个共识:马化腾要让微信不受干扰地成长。
这种安排源于腾讯的“大公司病”。腾讯的业务遍布互联网各个领域,从即时通讯、游戏、社交到电商、视频、搜索、媒体、支付等,员工超过2 万人,用户超过7 亿人。在这样庞大的体态下,以联邦制特色的B 线架构,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管理风格,导致为了拼速度、业绩、拼资源,内部竞争异常激烈。
自微信走红以来,有传闻其他部门会想办法减少微信在马化腾面前的曝光率。尽管腾讯方面予以否认,但上述内部人士说道:“其他部门当然会不情愿看到微信这么受器重,他们能抑制曝光率,但阻碍不了微信的发展。”
微信对腾讯内部造成的最大威胁便是QQ。互联网老将雷军在今年5 月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一语中的地指出:“微信是QQ的马甲。”那么,对比一下微信与QQ 的成长经历便有清晰脉络。
首先移动互联网的爆发,让微信从诞生后即快速成长。回想当年腾讯推出即时通讯软件QQ,让其达到用户过亿用了3 年时间,随着互联网终端、应用的丰富与网民普及,微信只用了443 天就实现了用户破亿。且很多用户都是高端用户,他们对微信产品的评价要远高于QQ。
其次在产品功能上,微信每个版本的推出,都会更注重现实生活中用户黏性的增强。它植根于用户手机通讯录,增设地理位置服务(找附近的人、摇一摇)、语音通话、图片文字发送、群聊功能,随后打通QQ、邮箱、微博,其便捷性与手机QQ 不相上下。唯一不同的是,微信是从用户熟人圈子入手,打通QQ 的虚拟世界好友;而手机QQ 则限于虚拟世界好友,却难以回流到熟人圈子。
在战略布局上,微信的海外布局也远快于QQ。微信目前支持海外100 多个地区手机短信注册微信号,且成为腾讯国际化战略中的重要棋子。腾讯无线国际产品部助理总经理袁子文曾表示:“腾讯首推的业务是手机QQ 浏览器、微信、Qute(手机聊天)和QQ医生(腾讯手机管家海外版)”。可想而知,微信在腾讯众多产品线中的地位。
尽管QQ 在中国境内拥有超过6 亿用户,但至今国际化布局进展不明朗。易观国际行业分析师玉轶认为,在美国的IM 巨头是MSN和YahooMessage,QQ在海外的优势并不明显。为了让微信不受干扰地成长,马化腾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腾讯要从大公司的毛病中走出来,回归小公司的做派。
这种态度在5 月腾讯调整战略架构之前,就可见一斑。2011 年底微信产品负责人张小龙升任腾讯副总裁,负责腾讯公司广州研发部的管理工作,同时参与公司重大创新项目的管理和评审工作。其次,广州研发中心在此次架构调整中没有受到调整影响。再次,曾负责IM 业务的腾讯公司执行副总裁吴宵光转任腾讯电商控股CEO。马化腾对这次架构调整的总结是:“希望通过事业群制,充分发挥灵活、敏锐、创新的小公司精神。”
“虽然现在外界都说微信是腾讯下一个10 年的重要棋子,但我们内部看到的是马化腾的各项指示、重心、精力向微信倾斜。”上述内部人士说道。
软肋与利器
遥想起微信成功之初,外界逃脱不了“抄袭”“捆绑用户”之说。
作为手机通讯录应用程序,从原创开先河者Kikimessage 几乎无意外地在中国被复制成“Talkbox”、“米聊”等应用程序,后两款应用在微信到来之前也确实被热捧了一阵。但当它们在发展路径中碰到同类竞品——微信,无一例外感受到这家背靠超6 亿用户的大公司带来的杀伤力:微信上线仅仅433 天之后,用户数量就超过1 亿。对比下,Talkbox 全球每日2~3 万的新增用户中,国内用户已降至占20%。而米聊累积用户也不过1300 多万。
“他们真的厉害!用他们的QQ 绑定,然后在你QQ 邮箱都会给你提示。现在我们受到开发资源的限制,也在想要不要转型。”TalkboxCEO 郭秉鑫曾向媒体谈到。捆绑海量用户,几乎成为外界看微信成功的天然基因。作为创业者若在半路遇到腾讯几乎只有两条路:要么撤退,要么另择他路。
就连雷军也不得不坦言腾讯的厉害:“其实我们当初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腾讯做了怎么办,但是这一点我很遗憾,我判断腾讯需要6 个月的时间,但腾讯2 个月就推出这个产品,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所以我觉得腾讯挺了不起的。”
了不起,这个评价若仅指微信高速成长未免太过局限,微信产品对用户体验的感知与功能设计的精简,才是让互联网产品界津津乐道的地方。曾创建QQ 邮箱的张小龙,也是微信产品的创始人,平时鲜有公开亮相。近期一次公开深度谈微信,引起了行业众多资深人士的围观,纷纷把张的心得体会奉为“产品典范”并在微博上热传。
但微信与张小龙,也并非被产品经理们照单全收。“最不能认同的是4.0 版本的朋友圈,这个功能是仿照Path 来做的,而且做得也不好,逻辑也不通。Path 是基于私密朋友圈来设计的,但微信是公开的(二维码、QQ 好友、名人),这点很有悖论。”开发者彤霜在看到微博上热议所谓的“典范”时说道。还有的产品经理,认为微信就是踏着前人搭好的桥在走。
质疑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得不看到最新版本的微信,戳到了传统运营商的痛点。艾瑞咨询资深行业分析师孙崇慧向《东方壹周》theweek 谈到,语音通话类应用确实已在智能手机用户群中非常普及,而且是大趋势,运营商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且非常关注如何去突破传统短信/ 通话业务带来的瓶颈。
“但,运营商毕竟没有做互联网产品的经验和感觉。”孙崇慧谈到,尽管现在运营商也推出了一些移动应用,但效果并不显著。互联网虚拟运营商还为时尚早,一方面是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尚在早期,另一方面传统运营商向移动互联网转型思路还未定型。
腾讯的未来就靠微信了吗?或许并不尽然。但马化腾期许的灵活、敏锐、创新的小公司精神,正在这个多变的移动互联网里,变得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