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电销禁拨平台 还你耳根清静
引语:我们的手机就像垃圾短信电话接收器,每天都会受到各种骚扰,保险公司是其中的主力。难道我们就没有一点办法了吗?
采访/撰文/编辑 俞燕
用手机的人,恐怕都接过这样的电话:“您好,我是XX 保险公司,我们正在搞活动,可以向您免费赠送一份保险……”
当你正在睡觉、吃饭、开车、听会议、写文章,接到这样的电话,可能第一反应是立即挂掉,同时从心里生出一丝厌烦。
这样的骚扰电话,不久将在你的生活中消失,或者说“被消失”。
彼之利器,此之骚扰
2010
年,“焦点访谈”的一档节目曝光保险公司电话扰民现象。这像是一场集体宣泄,一时间激起民众共鸣。电话销售是一种新型销售渠道,2003年被引入国内寿险业,2007
年被引入车险领域,目前发展成为保险公司多元化行销渠道的主力之一。
与传统渠道相比,电话销售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与代理人渠道相比,电销可以直接和客户进行交流,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与网络销售相比,电销的互动性更好,反馈率较高。如果是车险电销渠道,还可以节省中介渠道手续费,成本更低。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可以直接获得客户的一手资料,改变“有保单无客户”的被动局面,有利于进行产品开发和客户资源的深度发掘。
一位保险公司多元行销部门人士介绍,保险公司通常的做法是,以免费馈赠客户意外险的方式,向客户介绍保险产品。如果客户感兴趣,保险公司向客户赠送保险后,会继续对其进行深度开发。“如果客户有继续投保的兴趣,我们再推销别的保险产品。”
但是,这种被视为新渠道利器的电话销售,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却是一种骚扰。几乎每个手机用户都接到过以各种名义打来的保险销售电话,特别是车险即将到期续保之时,车主简直陷入了保险公司的电话汪洋之中。
据了解,很多保险公司一般与呼叫中心等机构合作,为了提高接入率和增加保单提成,呼叫中心按电话号段进行“地毯式”呼叫。不光老百姓饱受骚扰,甚至连一些部委高层和保险业高管也深受其扰。
扰而不断
对于保险公司电话扰民现象,保监会曾屡下禁令,先后下发了《关于促进寿险公司电话营销业务规范发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人身保险电话营销和电话约访行为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产保险公司电话营销专用产品管理的通知》。今年5月,保监会发布《人身保险业务经营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要求对明确拒绝接受电话销售的客户,应录入禁止拨打名单,6个月内不得再次拨打。
但是,电话扰民现象似乎并未销声匿迹。据了解,北京地区的寿险公司都按要求设立了禁拨电话号码库,但却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家公司将某一号码列入禁拨库,其他公司仍可能拨打。换言之,客户拒绝了A
公司的电话,仍能接到BCD 公司的电话。
有业内人士认为,电话扰民现象难以消除,关键在于缺乏相应的责罚,对于违规的保险公司,缺少硬约束力。一位寿险公司人士指出,如果不尽快对电话销售的呼出予以立法规范,可能成为彻底压垮保险行业社会形象的最后一根稻草。监管部门需要引导行业把呼叫中心作为一种出单和服务的辅助工具,而不是单纯的销售渠道。
目前保险公司通过购买信息大量呼出的模式,已令广大消费者和公众深为反感,闻保险公司电话而色变。
禁拨:还你主动权
关于电销的争议,不仅是在中国,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存在。据了解,为了对付电话骚扰,美国在2003
年颁布了《Do-NOT-CallAct 2003》法案,消费者可以据此登记不接受电话骚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北京保险行业协会日前发布消息称,目前正在建设的人身险电话销售禁拨平台,将在8~10 月间正式上线。
据介绍,该禁拨平台融合了北京保险市场所有电销公司各自的客户禁拨名单,并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和分享。公众登录该平台,输入自己的电话号码,即可对一家、几家或全部保险公司的销售电话进行屏蔽,并且有权自主设定屏蔽期限。同时,如果有一家公司将某一号码列入禁拨库,其他公司也不能再拨打。目前尚未确定禁拨期限的具体时长,最低保证被录入禁拨名单的号码在6
个月的期限内不被打扰。该禁拨平台曾不对财险开放,亦暂不向全国推广。
对于这一禁拨平台的设立,既有质疑亦有叫好。“电销应该成为一个开放和实时的平台,所有人都可以自主登记自己的电话号码,拒绝保险公司未经许可的电销呼入,违规呼出的保险公司需受到严惩。”一位保险公司人士对此评价。
北京的公众是否从此不再受到保险公司的电话骚扰,落得耳根清静?拭目以待。
抽文:公众登录电销禁拨平台,输入自己的电话号码,即可对一家、几家或全部保险公司的销售电话进行屏蔽,并且有权自主设定屏蔽期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