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别欧元区?希腊很纠结
撰文 程实 编辑 俞燕
退出还是不退,这真是个问题。是否退出欧元区?不仅仅希腊为此头大,它的那些欧盟伙伴也很头大。
当下的希腊,很像《出租车司机》里的罗伯特·德尼罗,无法选择、无从回避,一步步走向崩溃的危险边缘。经济衰退、金融混乱和社会动荡导致的抑郁、沉闷和不安,正逐渐侵蚀着希腊的耐心和理性,各种组阁努力的失败,也把希腊的未来放飞至包含无限可能的广阔天空。
希腊会不会退出欧元区,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概率是多少?这个问题无疑是市场最关心的核心问题。经济学家们一如既往地充满分歧:2007
年,著名经济学家Barry Eichengreen 在《The breakup of Euro
Area》论文中给出了代表性的答案A:鉴于分裂导致的长期成本过于高昂,单一国家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用当下券商报告表述的主流观点来说“希腊退出欧元区依旧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1998年,经济学家Scott在《Whenthe
Euro Falls
Apart》文章中给出了颇有预见性的答案B:由于欧元区的内部结构不均衡,单一国家在面对经济冲击时,很难在区内寻求有效化解的途径,成员国退出或欧元区解体的概率不容小视,约为10%。
答案C
则颇具哲学韵味:鉴于希腊激进政治力量Syriza
的崛起和民众对严厉紧缩的不满、欧元区自诞生起就存在德国大国梦想与区内多元演化的矛盾,以及货币一体化与财政非一体化的跛行,有市场人士声称:“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概率为50%”。
A、B、C,哪一个才是正解?在笔者看来,看似互不相容的A、B、C三个答案都正确。站在希腊本国的立场,以短期视角来审视,退出欧元区是答案C“一半对一半”的选择,要么退出、要么留下。反正无论怎么选择,希腊都逃不过经济衰退、失业暴增和社会动荡的痛苦折磨。如果反对紧缩的Syriza
赢得6 月17 日的大选,并且和德法的政治斡旋陷入僵局,那么希腊的归属仅仅取决于时间切片上的一念之差。
如果站在希腊本国的立场,以长期视角审视,答案B 更具合理性。无论6 月17
日大选的结局如何,只要德法表态放松救助标准、不再过于苛求紧缩的严厉性,命悬一线的希腊就不会冲动地即刻退出。只要德法始终没有利益输出的真实意愿,希腊在长期内退出欧元区的概率依旧存在。
如果站在欧元区整体乃至全球经济的立场,无论短期还是长期,答案A
都有其合理性。退出欧元区,是希腊的灾难,也是欧元区乃至全球的灾难,欧元危机、金融动荡、秩序混乱和地缘冲突将成为全球经济不可承受之重。
IMF
预测,如果希腊骤然退出,未来两年欧洲经济可能由此承受3.5个百分点的增长率损失。ING 经济学家Mark Cliffe
认为,这一损失可能高达12
个百分点。虽然“估计无法估计”之损失本身就难以做到精确,但可以确定的是,目前的各种损失估计都可能略显保守。希腊退出欧元区对应着欧洲币一体化的失败,打开的是一扇全球以邻为壑的危险之门。无论如何,这些后果是德法、IMF
乃至世界各国都不愿看到的,因此,对于他们而言,避免局势失控和挽留希腊是理性的底线,这正是八国峰会达成的最新共识。
每一个答案都对应着每一种合情合理的选择,每一种可能都有可能。希腊乃至欧洲和全球,正进入最脆弱的一段时期。这种脆弱反映了欧债局势的三种深层变化:一是经济问题的政治化,德法的“救助”和希腊的“被救助”,已不仅仅对应着经济资源的再分配,还涉及到欧洲民意、政治的变化;二是局部问题的全局化,债务问题的解决、希腊的去留,不仅仅受希腊本身选择的影响,更是全局选择的结果;三是博弈结构的复杂化,伴随着希腊政局的动荡,以及法国新总统奥朗德上台后对经济增长与财政巩固关系的争议再起,欧债危机的博弈结构已经从“德国主导”转向“希腊绑架”。
希腊已经意识到,长期衰退已不可避免,过于遵从德国意志,一味苛刻紧缩,既不符合民意,更无明显收益,通过欧元这一纽带捆绑德法,促进区内更多实质性的利益转移也是可行选择。伴随着三重深层变化,希腊、欧洲和全球正迎来最脆弱的一段时期。
这也许将是不幸的开始,但更可能是全球经济的转机。值得庆幸的是,希腊意识的觉醒、博弈结构的变化和全球经济的脆弱,已经引起各界关注。无论是默克尔还是德拉吉,乃至其他国家政要,都已显露出“松弛”的一面。
“其实不想走,其实很想留”?希腊仍没有答案。
(程实: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高级宏观经济分析师、财经专栏作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