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采访:俞燕 高寒 编辑:俞燕
引言:原本以为这只是一场“茶杯里的风暴”,布鲁诺•伊克西尔此举却让摩根大通的账面亏损不断扩大,而他的名字也因此让“魔鬼交易员”名单变长了一点。
他们是一群奇特、危险而迷人的家伙,在投资生存战中弱肉强食。这是美国投资界大佬巴顿•比格斯的《对冲基金风云录》关于对冲基金经理们的描述。
比格斯是对冲基金界“老人”,在美国投资界的声誉和影响力几乎可与索罗斯等金融大鳄匹敌。有人形容,如果说巴菲特是理财大师,比格斯们则是交易所空气中的幽灵。
如今,这班“幽灵”发了一次力,结果是另一个投资牛人“伦敦鲸”折戟。
为什么是他?
“人们记得的总是你最近的表现。” 巴顿•比格斯在书中如是说。
近来,一向低调的神秘人物“伦敦鲸”,这下子被人们推到了前台。布鲁诺•伊克西尔(Bruno
Iksil)——这位摩根大通交易员,因为一笔CDX对冲交易,给摩根大通带来20亿美元的账面亏损,而且这一亏损幅度仍在扩大。
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表示,公司的账面亏损将视每日市场波动程度确定。据市场人士认为,摩根大通的交易亏损在最近几天大幅上升,最新的亏损有可能已逾30-40亿美元。有分析师指出,原估计的20亿美元亏损数字可能在2季度结束前扩大一倍。
这一“壮举”令布鲁诺•伊克西尔登上了“魔鬼交易员”的长长名单。自从1995年
巴林银行交易员尼克·里森因越权投资损失14亿美元,导致200年历史商业银行破产了,“魔鬼交易员”便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巨额亏损事件不断涌现出来。2008年法兴银行交易员杰洛米·盖维耶尔因越权交易欧洲股指期货,亏损71.6亿美元成为惊天之作。
不过,与这些“魔鬼交易员”同行相比,伊克西尔此次巨亏的情形有所不同。奎库·阿多博利和杰洛米·盖维耶尔等人,都是利用内部系统的缺口漏洞,在个人贪欲的驱动下,越权交易而失手。而伊克西尔则是因为暴露了仓位,受到对冲基金们的围剿。
一位华尔街投资人士接受《东方壹周》采访时认为:“伊克西尔的对冲敞口太大,而且在明处,被人围剿了。目前市场流动性不是很好,他进去难,出来更难。”
实际上,伊克西尔在前几次CDX(CDS指数)的对冲交易都显示出对市场的正确预测,并且均为授权交易,包括4月以来在公众视线下高度暴露仓位的授权交易。就在4月亏损发生前的几次交易时期,杰米·戴蒙还信心满满地回应媒体说:“这完全是茶杯里的风暴”,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伦敦鲸”做的对冲交易并非直接做空那些债券或购买相关债券的CDS,而是通过在CDX实施大规模的Flattener策略(即下注CDS指数期限曲线会变得平坦的策略)或份额交易(tranche
trades )来进行对冲。采取这一交易策略,意味着看空市场。
“伦敦鲸”的这一做法,惹恼了对冲基金们,他们认为他在幕后操纵着市场。于是,一场围歼战就此展开。
让“伦敦鲸”搁浅的人叫Boaz Weinstein,年仅39岁。此人是犹太人,16岁成为国际象棋大师,27岁成为德银史上最年轻的
Managing
Director。市场传闻,2005年巴菲特请他打扑克,被他赢得一辆玛莎拉蒂。2009年,他辞职创办对冲基金Saba,专注于信用交易市场。
不过,投资界无常胜将军。有业内人士透露,2008年,Boaz
Weinstein,在德银期间也曾亏过10亿美元。
巴顿•比格斯认为,一个优秀的投资人应该具备三种特征:强烈的好奇心、极具平衡能力的心态和赌性。
华尔街无新鲜事,魔鬼交易员的名单,还会扩大。
为什么是它?
投资界,输赢盈亏,本是常事。甚至有人说,“在这一行干的人,没输过就不算辉煌。”
为什么摩根大通的巨亏如此引人注目?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因为摩根大通一向以风控优秀而著称,并且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却能全身而退。优秀守规的人犯错比坏孩子犯错,更加令人惊讶。
此次巨亏事件发生的时期比较敏感。全球经济大动荡之下,二次衰退的阴影日益浓重,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倍受公众关注。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沃克尔规则和衍生品等一系列问题正处在关键时刻,华尔街与监管层之间的进退,将决定着金融业未来多年的发展局面。
对于公众来说,衍生品市场一向非常神秘,缺乏透明性。市场分析人士担心,摩根大通巨额亏损事件的发生,可能会导致市场对银行衍生品风险程度产生怀疑,使原本已脆弱的银行业(尤其是欧洲银行)可能再次遭受打击。
一位投资人士指出,这些交易员巨亏事件的共同特点在于,现在的市场发展已经超越了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的能力。“衍生品既不透明又太过于专业、杠杆过高,风险控制模型常常失效。”
衍生品曾被金融界视为对冲风险的利器。但是,“对冲”和“投机”中间的灰色区域,一直让银行监管层十分头疼。沃克尔规则的存在恰恰是为了制约银行以自身盈利为目的的交易行为。然而,大型投行常常以需要为客户创造新市场以及控制/对冲自身风险为由游说,主张扩大交易权限。而在现实中,要想判断一家银行的买卖是为了盈利还是客户的利益,几乎是不可能的。有分析人士指出,“伦敦鲸”事件使得制约银行以对冲为目的的自营交易,变得更有说服力了。
“2008年金融危机后提的很多新解决方案和政策都没有得到实行,比如很多衍生品应该透明化、交易所化,这些都被忘记了。”上述华尔街投资人士表示,“如果规定衍生品需要抵押品,风险便会立刻降下来,但是所有的相关利益者都反对。”
伦敦鲸能否成为增强沃克尔规则落实与推动衍生品交易监管的垫脚石?美国总统奥巴马对此事评价说:“我们已经提出了规则建议,这些规则在国会通过后又形成法律,应该可能不让这种事再发生了。”
抽文:
巴顿•比格斯认为,一个优秀的投资人应该具备三种特征:强烈的好奇心、极具平衡能力的心态和赌性。
Tips:交易员巨亏事件名单
2012年 摩根大通
“伦敦鲸”布鲁诺·米歇尔·伊克西尔在债券衍生品上亏损20亿美元。
2011年 瑞银 在未经批准的交易上亏损23亿美元。
2010年 曼氏期货(MF Global) 交易员埃文·杜利(Evan Dooley) 损失了1.41亿美元
2009年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元。
2009年美林银行交易员亚历克西斯·斯滕福斯违规交易,导致减记4.56亿美元
2008年 瑞信雇员对债券错误定价致亏损26.5亿美元。
2008年 法兴银行杰洛米·盖维耶尔 越权交易欧洲股指期货亏损71.6亿美元。
2007年
摩根士丹利交易员豪伊·胡布勒在次贷和相关敞口上的仓位亏损94亿美元。不过有人说,这一损失给了摩根士丹利迎头棒喝,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自我保护机制让它在2008年的危机中得以存活。
2007年 贝尔斯登旗下拉尔夫•乔菲(Ralph Cioffi)和马太•塔尼(Matthew
Tannin)管理的两只对冲基金被控对投资者撒谎,亏损16亿美元后于在2007年倒闭这场危机最终迫使贝尔斯登在不到一年之后破产,还预示了一场全面信贷危机的到来。贝尔斯登后来被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收购。
2006年 美国不凋花(Amaranth)对冲基金交易员布莱恩·亨特押注天然气造成66亿美元亏损。
1998年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大手笔押注在俄国家债券上,俄罗斯债务违约后亏损40亿美元,为防止市场被大规模波及,一群银行不得不合力把LTCM捞了出来。1996年
日本住友商社 滨中泰男 在未经授权的铜交易上亏损26亿美元。
1995年
巴林银行交易员尼克·里森越权投资日经225指数期货,损失14亿美元,这笔损失足以拖垮这家拥有200年历史的商业银行
1994年 美国加州橙县政府基金投资债券及衍生品亏损17亿美元
1993年 德国金属公司石油期货交易中损失15亿美元
1996年-2001年爱尔兰联合银行的外汇交易员约翰·拉斯纳克隐瞒了他于1996年至2001年在日元外汇交易上的亏损,大约6.91亿美元。直到2002年他决定潜逃。
1995年 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员工井口俊英账外买卖美国联邦债券,造成11亿美元亏损
(数据来源:据公开数据整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