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豌豆荚:快一点,再快一点

(2012-05-21 14:51:42)
标签:

杂谈

采访/撰文 Sam 编辑 杨安琪

 

王俊煜有一张娃娃脸。这张娃娃脸背后,却是一个Geek的真实面目:钻营技术、不善言谈、追求完美的用户体验。他甚至腼腆的让人不敢接近。

 

让王俊煜开始滔滔不绝的是谈到豌豆荚名字的由来。“玩超级玛丽的人可能会想起,在某一关,马里奥用头顶一下问号,就会出来一根通往上层的青藤。上了青藤马里奥就会一路畅通无阻,跑的很快。”王俊煜笑了笑,后来我们发现,那不是青藤,而是豌豆。“我们希望给人一种阳光、向上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跑的快一些。”

 

和大多数创业者相同,创立豌豆荚的想法来自王俊煜对一个空白市场的判断。2009年年初,作为最早一批Android用户的王俊煜发现,Android市场做得并不好,起码没法满足自己的用户体验。凭着简单的直觉,在得到创新工场几十万孵化资金后,豌豆荚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旅程。“当时最乐观的估计,也没有想到Android手机能有现在的局面。”

 

接下来,豌豆荚画出了一条陡峭的成长曲线。“用户量从2500万到3000万用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王俊煜说。如今豌豆荚这款从PC 客户端产生的产品,已成长为国内最大的 Android 手机管理及内容获取平台。按照王俊煜的说法,豌豆荚里的应用已经突破20万。

 

同样,豌豆荚迎来了大公司的复制命运。在2010年百度、奇虎360都陆续推出了同类产品。但王俊煜似乎并不关心这些。“百度做得怎么样其实我不知道。很多大公司其实是跟着我们来做的,他们有时候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是看到我们做了,他们也来这么做。”他说,比如豌豆荚在PC端的产品首页,会出现用户的手机屏幕。“这个设计是我们一步步演化过来。最早我们只放了一个截图,发现用户还是蛮喜欢截图的。我们就想,不如我们花点功夫,把手机截图都处理上去,这样PC端就会更像手机,用户看到会很开心。在豌豆荚这么做了之后,现在市面上所有手机助手类产品,主页已经全变成这样了。”

 

周五下午四点半,豌豆荚开始了每周的常规例会。把大家召集在一起的是一曲“最炫民族风”和几盒蛋糕。产品经理们开始一个个汇报本周的数据变化。王俊煜并不怎么说话,但你能明显感觉到他的敏锐:他会漫不经心的说,这个数据为什么会下降?是不是让用户等待的时间太长了?能缩短到1一分钟以内么?

 

对于大公司而言,他们担心是错失一个巨大的市场;对于小公司而言,他们担心的是错失一次改善用户体验的机会。“据我说知,大公司还是挺着急赚钱的。”王俊煜对于大公司们把盈利问题置之不谈的说法,不以为然。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手机变得更好用,是个智能手机用户都用上豌豆荚。”在王俊煜看来,豌豆荚的成长速度依旧不够快。王俊煜描述了自己理想的速度场景:当你把一台智能手机拿给父母,他们自己能够手脚麻利的装上豌豆荚,因为他们的同事已经告诉他们豌豆荚很好用了。

 

Q=《东方壹周》the week

A=豌豆荚创始人 王俊煜

Q你认为豌豆荚现在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现在的挑战是我们成长的还不够快。招人可能是现在最现实的问题。去年我们融了一笔钱,主要打算用在招人上,但我们的要求还是蛮高的,豌豆荚是一家靠技术和设计驱动的公司,能够找到和公司志趣相投的人不容易。

 

Q 你觉得你们和大公司根本区别是什么?

A 相比大公司而言,我们更不关心盈利。现在的挑战来自用户增长,而不是盈利。因为你有3000多万的用户就已经证明了你为用户创造的价值,只是这种价值如何转化成现金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只要有价值就会转化成收入,而转化成收入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挣钱,而是让一个生态圈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帮助其他人赚到钱。

 

Q 你现在感觉到大公司带来的压力么?对于已经有海量用户基础的大公司,你们如何和他们竞争?

A 其实没有感到什么压力。现在这个时代创业是件很开心的事,关键就是你怎么样理解用户需求。大公司的思路是,担心措施机会,因为他们看不到机会,他们始终是跟随者的角色。豌豆荚的流量不依靠已有的渠道,我们85%的流量都是用户找上门来的。大公司有推广的渠道,但对我们不会有什么挤压。类似于豌豆荚的产品,你很难卖给用户,这种产品比较抽象,大部分人都是看到同事、朋友在用,自己也来下载一个。这样来说,大公司对我们的威胁比较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