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文化人与马鞍山

标签:
历史情感文化 |
分类: 散文 |
家乡的许多山都有名字,也有很多山没有名字。有的山因其方位而得名,如南山、北山、东山、西山,有的山因其特产而得名,如韭菜嵝、蘑菇岭、有的则因其形状而得名,如棒槌山、蛤蟆石,影壁山,而坐落在小镇东南10余公里外的马鞍山大概就属于后者。马鞍山确实像马鞍,也很符合草原民族喜欢马具的性格。马鞍山算不得名山大川,若要排名,三山五岳自不必说,即使在塞外它也可能上不了排行榜。但马鞍山也有它的独特优势,首先它是燕山余脉七老图山一个精彩的句号。有人曾考证说马鞍山辽代称马盂山,其实是搞错了,真正的马盂山后来改成了七老图山,差辈了。尽管如此,这并不影响马鞍山在家乡一带人们心中的形象。马鞍山的鞍前马后故事多多,历史厚重,在它的西南方向即是著名的辽代皇室宗亲,耶律琮墓。耶律琮,辽漆水人,字伯玉。从太宗灭后晋,料敌强弱,进退合宜。景宗时,累迁西南面招安巡检使,加左卫上将军。也有资料载:耶律琮又名耶律合柱,字粘衮,太祖弟迭刺孙。保宁初,授右龙虎卫上将军。渐拜涿州剌史,镇守范阳。久任边防,不妄生事,曾往雄州北门,与宋将立马陈两国利害;宋人也遣使结欢,以成和议。边境少事,部属相安。拜左金吾卫上将军。可见这耶律琮也是辽王朝历史上了得的人物。
但马鞍山真正作为旅游景点、自然景观引起世人瞩目的时机应该是上世纪末的事情。
马鞍山,位于喀喇沁旗锦山镇东11公里处。距赤峰市区约100华里。海拔1186米。因山体自北看酷似马鞍而得名,整个山势奇秀,嶙峋怪石出露森林之中。经过诸位墨客鱼贯进山,不多时便大汗淋漓。胶鞋也磨出了窟窿,其中一位年长者为了获得一个最佳观赏角度,险些滚下山去,多亏身旁人一把薅住,惊得众人一身冷汗。每到一胜处,便有人惊呼,于是引经据典,摇头晃脑,欢声笑语,这一次的踏查是文化部门的权威行动,也是最彻底的一次踏查,发现了马鞍山的许多可爱之处,可叹景观!马鞍山自从矗立在那里始,大概还没有如此规模,如此彻底的考证,也许本地的羊倌、马倌曾经窥探过它的身体全部,但那只是牧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根本没有什么闲情逸致,或者文化、旅游的意识。一番踏查,一番讨论,一幅蓝图,马鞍似乎披上了新衣,每一块石头,每一处奇特都有了诗情画意。马鞍山方圆约5平方公里,分5个景区:1.鞍桥区。区内马鞍山矗立中央,峭壁前探,峰顶若鞍。四周森林密布,溪流环绕,哈老称它为“银鞍碧蹬”。2.小蓬莱区。区内有锦灿石屏,玉杵峰、灵芝峰、金蟾背、碧莲台和石城北天门诸景点,山间公路盘旋,取自著名传说“蓬莱仙传”。3.拂云松区。俗称南夹皮墙。松林中掩映着奇峰怪石,唯峭壁顶端独松挺立,名“拂云松”,颇有黄山“迎客松”的风采。4.松岩区。区内山重水复,林木茂盛。一双笔峰突兀挺立峰群,名姊妹峰,悬崖上有一簇松树,树冠相互合交,中现满月形圆孔,名“孔松”松岩相映,刚柔相融,自然成趣;5.牛郎峰区。区内三峰并列,中峰独秀,传说牛郎担二子追赶织女小憩于此。这里虽然借用了一些历史传说和其他名山的典故,似乎有抄袭之嫌,但不能不说,这些景点的命名相当形象和精准。
有了这些传说和演绎,特别是这些很能引人遐想,抓人眼球的名称,马鞍山似乎从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小家碧玉,变成了一夜成名天下知的旅游明星。各路记者、作家、摄影家、书法家、画家蜂拥而至,于是有人惊呼“马鞍山---我的塞外黄山”。
虽然后来马鞍山曾经消停过一阵,但它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线,开发马鞍山,建设马鞍山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停止。马鞍山下修起了水库,建起了哥特式葡萄酒庄。据说还发现了温泉。马鞍山已经成为赤峰地区和整个东蒙地区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区。如今的马鞍山,森林茂密,水波荡漾,山门威武,酒庄别致,登上马鞍山,心旷神怡,游览各景区妙趣横生。它和喀喇沁旗这一东蒙门户的其它景观串成了蒙地明珠,吸引着京蒙冀辽四面八方的游客,带给人们愉悦、吉祥!
还是刘禹锡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