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乡戏曲溯源(400)

(2024-08-28 19:59:14)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散文

 戏曲传入喀喇沁右旗,始于清嘉庆年间,兴于道光、咸丰年间,初时仅以河北邦子为主要剧种,民间称之为“大戏”。同治七年(1868年)以后,逐渐兴盛,并引进昆腔、高腔、西皮、二簧等曲种。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喀喇沁王府挑选属下蒙古族子弟,教演戏曲,上台唱戏,下台服役,名曰“梨园子弟班”。剧种为京剧。“子弟班”教师系从北京请来的名演员。旺王购买行头、添置道具,从北京及内地延请文武名角,经常在“燕贻堂”举办演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十六日,旺都特那木济勒50岁大寿,喀喇沁王府“燕贻堂”自十四日便开始演出,并大开筵宴。戏曲演出除“梨园子弟班”外,又高价租赁外地戏班1个,2个戏班轮流在“燕贻堂”和王府花园戏楼演出。旗内官员、蒙汉绅士及敖汉郡王、翁牛特郡王、各旗协理、章京,热河、八沟、哈达各处官员商绅前来拜寿并观看演出,人数不下千人。家乡戏曲溯源(400)


家乡戏曲溯源(4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