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兴当(338)

(2024-06-06 17:15:27)
标签:

历史

情感

社会

分类: 散文

小镇故事·通兴当   

清朝乾隆初年,塞外蒙地喀喇沁右旗的公爷府小镇,经过蒙汉群众的苦心经营,已经小有规模,成为“哈达”(今赤峰市红山区)通往“八沟”(今承德市平泉县)重要的物资中转地。镇内的小商铺也逐渐多了起来。这时街东头有一家“当铺”悄然开张。当铺临街,设有账房,账房迎面墙上挂着一块3尺见方的黑漆木牌,上面一个金字“当”,光闪闪,明晃晃。掌柜的是一位梳小细辫,带小瓜皮帽的小老头。此人虽貌不惊人,为人低调,见人不笑不说话,但清楚底细的人都知道此人神通广大,是来到这塞外草原小镇为数不多的晋商,据说他与王府和当地官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小老头从不说他从哪里来,姓字名谁。所以人们只叫他“陈掌柜”。

“通兴当”初始规模并不大,3间门面房,房后有个小院,装些柴草、杂物。当铺所接当品也很少有贵重之物,大多是一些简单衣物,偶有蒙古族群众前来也不过是烟袋锅,烟袋嘴,一点散碎银钱便打发了。“通兴当”虽然规模不大,但有清廷衙门颁发的“当贴”(又称龙票,类似于营业执照)。“穷不离当铺”,老百姓缺襟短袖,少不了要和当铺打交道。家徒四壁,缺少当物,只好向亲友借来,俗称“借当”。

当抵押的物品递上柜台后,由“司柜”(质检员)定价,大多低于市场价四到五成。定价完毕,由“司帐”(开票员)写好当票,记上底账,打包之后由收物员朗声高唱,收货入库,典当之人接受当银。当期一般为24个月,月利率3分,到期无力赎取,便成“死当”。当物由当铺随意处置。一般典当之人多为穷苦所迫,赎当少数。通兴当还通过收购当票、压低物价、收取高额利率等手段,故利润十分丰厚。

光阴荏苒,到了光绪年间“通兴当”已然发展成为一家集经营烧锅、土地、粮食、兼当铺的当地大型商号。厂址也由街东搬到了街西。此时的“通兴当”占地30余亩,瓦房200余间,3个院落,庭院三进,有大型酒坊1座,良田3000余亩。年产粮食1000多石。大铁车10多辆,拉车犍牛40余头。为了解决粮米加工和制酒用料的粉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锡伯河上建起了水碾一轮,引河水冲轮旋转作为动力,加工粮食。大大的水车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

由于水质甘凛,绝无污染,所以通兴当的酒,不但出酒率高,而且口味纯正,酒香绵长,远近驰名。反而将其主业掩盖。

通过多种形式的盘剥取利和经营,经过二百年多年的发展,“通兴当”成为旧公爷府街最大的商号,市面上的金融、物价都要看“通兴当”的脸色行事。此时的通兴当虽仍由晋商掌管,但东家已变为康、卢、陈三家。

民国年间由于热河都统汤玉麟横征暴敛,喀喇沁右旗市场凋敝,民不聊生,“通兴当”惨淡经营,靠吃老本,勉强维持。东北沦陷后,日寇的经济侵略给了“通兴当”最后一击,这个200多年的商号耗尽最后一点力气后轰然倒下。

“通兴当”这个塞外小镇的明珠和经济发展史见证者,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它的几位股东也返回了山西榆次老家。

也许这只是公爷府小镇的一段历史插曲,或是小镇曾经的一段风景。但这对于一个草原小镇已经是难忘的一种经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