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原创摄影游记东巴纸纳西族文化东巴字东巴经世界文化遗产 |
分类: 奇闻轶事 |
探秘1200年历史的东巴纸前世今生
图/文
第一次见到东巴纸,是在从大研古镇四方街出来,赶往木府的路上。
东巴造纸技艺由东巴们世代相传,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南诏时期。东巴造纸技艺结合了汉族抄纸法和藏族
浇纸法的特点,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解放后的一个阶段,因东巴教被视为迷信活动而遭禁止,东巴纸也随之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后才有少数人恢复
了这一传统技艺。目前东巴造纸技艺在云南丽江和香格里拉还有传承,但境况堪忧。
东巴纸创制于唐朝(公元六一八--九零七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是一种古老的造纸工艺制作的
纸,用的材料是云南当地特有的一种树,因此树的木材植物纤维相当丰富,所以东巴纸的韧性很强,据传佛教经
书所用的纸就是东巴纸,有千年不腐之说。
东巴纸色泽呈象牙色,防虫蛀,清香味,吸墨性强,不易变色,保存年代越久,其古香之色越醇厚,东巴纸还
对人体有镇惊安神之作用。
东巴造纸技艺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是采集原料——当地稀有珍贵的荛花树皮,树皮要在晒干之后浸泡,泡软后剔除杂物和黑皮,然后加以蒸
煮。蒸煮之后要加料洗涤干净,并用杵棒打烂,理成小团,一般一团料就是一张纸。将料团放在木制纸槽中搅
匀,用抄纸器抄出,一张纸就成形了,当然另外还要经过晾晒、碾压等工序才能制成成品。因为是手工操作,加
上原料稀少,因此东巴纸的产量并不大,一般仅供自家写经、画画之用。
纳西族的东巴经,被称为“全世界惟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书写经文,由于内容所包含的多样性,而饮誉海内
外。
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
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但亦能完整纪录典藏,经查,纳西文有1400多个单字。
东巴文被称之为目前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2003年,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并进行数码记录。
据介绍,今年84岁的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白地村老东巴和志本,于上世纪80年代最先恢复了东巴造纸技艺,并于
2007年被命名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老人居住的白地村不仅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更是纳西族东巴教的发源地,“没到过白地,不算真东巴”
的说法已流传了许多年。和志本说,自己家族有造纸传统,他是跟舅父学习造纸工艺和诵读经文的。他的造纸工
作于上世纪50年代中断,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在乡文化站的支持下得到恢复。他造的纸均匀、厚实、色正、光
洁,是深受东巴经师喜爱的上品。为了传播这一技艺,他不再局限于古老的传承习惯,除了教会自己的两个儿子
外,还把这项技艺传给了另外两个纳西族青年。
和圣文是云南省玉龙县大具乡肯配古村的一名普通农民,早年肯配古村因为盛产造纸原料而成为丽江最有名
的东巴纸产地。改革开放后,颇有经济头脑的和圣文决心恢复这一古老的造纸技艺。和圣文通过拜访有经验的老
人,经过不断尝试,终于用一年时间造出20多张纸,并得到了专家和老东巴们的首肯。1991年,他带了200张纸
参加广州博览会,引起各界关注。1992年5月,他在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的支持下,成立了东巴造纸定点作坊,
制作专供研究所修补、复制东巴经的纸张,也得到了一定的收益。2000年,丽江玉龙雪山开发总公司把和圣文父
子请到丽江开了一家作坊,主要做书画纸、对联纸等旅游产品,后来还开发了花草纸、彩色纸等产品。随着丽江
旅游业的兴旺,和圣文的东巴纸生意一度火爆,直到其他“东巴纸”的出现。
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丽江古城几乎被商业吞没。在丽江,各种所谓的“东巴纸”产品琳琅满目、充斥于
市,难以分出真假。
东巴纸的重新生产,曾在《文汇报》、《工商时报》、《民族团结》、《良友》、《中国三峡报》等刊物上报
道过。也曾在电视纪录片《纳西探秘》和专题片《最后的东巴造纸传人》播放过。
1991年,广州“中华百绝博览会”上展出样品,引起书画界京、沪客商的极大关注,曾有人出价数十万元要
求购买该工艺技术。美国休斯顿的美籍华人张女士看到有关报道后,损赠资金支持此项目。现在的东巴纸在传统
经书专用低的基础上发展了书画纸,装裱纸、高档名片纸,压花书鉴、土纸压草封香笺、活页藏经纸等新品种,
被东巴文化研究人员和外宾视为珍品收藏。
东巴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