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文化魄力在哪里

(2012-08-12 07:21:35)
标签:

谈龙文化

文化

分类: 历史文化

“龙”文化魄力在哪里

“龙”文化魄力在哪里

文/神龙跨三江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也就是说,“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下面,就择几则“龙”的联语,以此来赏析龙的中国文化。


                                                 “龙”文化魄力在哪里
   
   “造物忌多才,龙凤岂容归一室;先生如不死,江山未必许三分。”这是书写在湖北蒲圻金鸾山腰“凤皱庵”里的一幅对联。
    三国时期,刘备军师之一的庞统,又名凤皱,在为刘备献连环计时,曾隐居此庵,因此而得名。上联中的“龙”指卧龙,是诸葛亮号;“凤”即凤皱,指庞统。两人同为刘备军师辅佐“匡扶汉室”,在进军西川途中,庞统于德阳落凤坡中箭身亡,是有“未容归一室”之言。“先生”指庞统,“三分”指魏、蜀、吴三国。这幅对联是对历史人物庞统的评价和感慨。假如庞统不死,也许当时不会再现三国鼎立的格局。
“龙”文化魄力在哪里
   
   “龙呵气而成云;蚕吐丝以自缚。”这是清末黄遵宪少年时代,对祖父吸食鸦片的行为为非常反感,经常规劝。一天,祖父又卧床“吞云吐雾”,并得意洋洋地吟道:龙呵气而成云。少年的黄遵宪听了后十分生气,厉声说道:蚕吐丝以自缚。对祖父这种行为一方面坚定地表示了自己的义愤,一方面指出这种做法是“作茧自缚”,自己残害自己,深感痛心。

                                               “龙”文化魄力在哪里

    “虎符孔雀胆;龙种凤凰城。”这幅对联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全才——郭沫若。“虎、龙、孔雀、凤凰”,可谓飞禽走兽中的佼佼者。实际上,这幅对联是一幅颇有情趣的书名集联。《虎符》是他以战国时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为题材,写的一本多幕话剧;《孔雀胆》也是他以元末明初云南大理总管段功和阿盖公主的爱情故事为题材,所写的多幕话剧;《龙种》是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所写关于中国现实生活题材的小说;《凤凰城》是现代剧作家吴祖光所写的,描写东北义勇军抗日斗争生活故事的话剧。郭沫若巧妙地将他们组合成联,从一个侧面,直接反映了这四部文学作品在当时的社会影响。信手拈来,天工巧夺。


“龙”文化魄力在哪里

   

   “树影横江,鱼游枝头鸦宿浪; 山色倒海,龙吟岩畔虎眠滩。”清朝康熙年间,贵阳来了位巡抚大人。一天夜晚,巡抚登上甲秀楼观景,触景生情,吟出一上联:“树影横江,鱼游枝头鸦宿浪;”贵阳才子周起渭也在楼上赏景,听见对题,脱口吟道:“山色倒海,龙吟岩畔虎眠滩。”话音一落,语惊四座,赢得了大家的欢悦。

 

   “龙”文化不仅反映在对联中,还反映在寓言里、在吉祥物上……“龙”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回味无穷。

 

“龙”文化魄力在哪里

“龙”文化魄力在哪里

感谢草根大讲坛栏目、感谢择文编辑不敢枉言!辛苦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