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意象-“伤春”
(2023-05-31 05:32:05)芳草意象-“伤春”
芳草意象,有时与落花、柳絮、杜鹃等意象构成一组伤春意象群。
诗人伤春的原因各有不同。
宋代周邦彦《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芳草连天,新笋成竹,落花飘零复被衔入燕巢,杜鹃在林外昼夜啼唤。
唐代李群玉《春晚》:“思乡之客空凝颦,天边欲尽未尽春。独攀江树深不语,芳草落花愁杀人。”从题目到内容,都有明显的伤春之意。词人的伤春,与思乡有关。
唐代韦庄《谒金门》末二句:“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
宋代朱淑真的《谒金门》似乎借鉴了韦词,其末二句曰:“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再看宋代李重元的《忆王孙·春词》:“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三首词的伤春之情颇浓,其伤春都是出自对远人的思念。
元人张翥在《踏莎行·芳草平沙》中也写到落花(“碧云红雨小楼空”)、柳絮(“夭斜落絮”)和芳草(“芳草平沙”),词末写道:“春光已到销魂处。”春光销魂,出于别离之痛。
宋代苏轼《蝶恋花》的名句“天涯何处无芳草”,常常被人误读为达观之词。此词上阕写道:“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落花、柳絮都是典型的伤春意象。柳絮飘飞时,正值暮春,而柳絮愈来愈少,正体现出春天愈走愈远。再加上枝头杏子初成,水面燕子低飞,伤春之情更浓。
“天涯何处无芳草”,芳草长满天涯,即范仲淹所绘“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之景。
范仲淹借芳草写乡关之思,苏轼则写伤春之情。
词话中记载,苏轼命侍妾朝云唱此曲时,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朝云说:“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词林纪事》)苏轼的伤春,很可能是出于政治上的失意。
宋代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上阕中的落花(“何况落红无数”)、柳絮(“尽日惹飞絮”)与芳草(“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都点明了词中女主人公的伤春之情。词中女主人公因不得君王宠幸而伤春,词人则借此写其忧国之心。
芳草意象除了与念远、思归、惜别、伤春相关之外,尚有其他意蕴。
唐代李嘉祐《伤吴中》末二句:“独向西山聊一笑,白云芳草自知心。”诗人以白云芳草代指亘古不变的自然,与人世形成对比。
唐代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芳草有情皆碍马。”这是以芳草写大好春光。
辛弃疾《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这是以芳草喻理想。
这些意蕴与念远、思归、惜别、伤春相比数量较少,在诗词中并不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