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的“含蓄美”

(2019-04-25 00:22:24)

一般来说,古诗的“含蓄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9.《金谷园》

杜牧(唐)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金谷园繁华的往事,随着芳香的尘屑消散无踪。不管人世间的沧桑如何,流水照样潺湲,春草依然碧绿,它们对人事的种种变迁,似乎毫无感触。傍晚,正当我对着流水和春草遐想的时候,忽然东风送来鸟儿的叫声,显得凄哀悲切,如怨如诉,仿佛在表露今昔之感。此时此刻,一片片惹人感伤的落花又映入我的眼帘。看到落花满地,不禁让人想起当年坠楼自尽的石崇爱妾绿珠是多么的凄惨。

这首诗句句写景,景中寓情,情与景浑然一体,到底哪是情,哪是景,是情由景生还是景因情存,不分彼此,营造出无穷的情味。文中“自”、“怨”、“犹”等字无不渗透着诗人凄凉感伤的色彩。人事发生了变迁,而春草却毫无感觉,着一“自”字就写出了诗人的伤感。“日暮”、“东风”、“鸣鸟”,本是春天的一般景象,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层凄凉的色彩。落花与坠楼本来不相干,着一个“犹”字就渗透着诗人对往昔的多少追念、怜惜之情!

又如唐代诗人李白《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普照吴王宫里人。”文中所述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杨柳新叶,船娘菱歌,西江明月等一系列景物,古今对照,无不蕴含着诗人盛衰无常的几多感慨!

(二)叙事抒情,寓意深沉。

30.《牡丹》

陈与义(宋)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自从金人入侵,淮河以北的土地沦陷于敌人之手,至今已有十年未能回归故乡了。故乡的伊水和洛水两条河流源远流长,碧波荡漾。我在遥远的异乡身态龙钟,体弱多病,身边青墩的溪水则默默逝去。一个人独自伫立在春风之中,注视着故乡的名花,春天依旧来临,牡丹照样绽放。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通过对异乡看花事情的叙述,抒发了作者的故乡之思和家国之痛。“独立东风”一句蕴涵着无穷的意思,粗说,可以理解为是诗人对国破家亡的遗恨;细说,则可能包括对过去种种往事的回忆,对将来种种前程的预测和憧憬。作者虽没说出来,读者却可作合理的联想,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又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尽管对友情之深没能明说,但通过“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的描写,把对朋友之情委婉有致而又含蓄不露地显示了出来。

(三)一语双关,妙趣横生。

31.《塞上听吹笛》

高适(唐)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冰雪消融,冬去春来,沉睡了一冬的大草原又披上了绿装,蓝天白云下,牧群悠悠,人欢马叫,战士们挥动着响鞭牧马归来。一轮明月悄然升起,从边关戍楼传来了阵阵优美的羌笛之声。羌笛的名字叫《梅花落》,在静静的边关月夜,倾听这样一首思乡之情的曲子,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仿佛看见朵朵梅花随风飘舞、一夜之间洒满了关山。

这首边塞诗诗、画、音乐完美结合,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读来亦真亦幻,令人浮想联翩。

诗人巧妙地将“梅花落”三字拆开,嵌入“何处”二字,使平常的曲牌变成了饱含深情的发问,达到一语双关之妙。一方面是《梅花落》的曲音,勾起了戍边将士浓浓的乡思;另一方面,由“借问“引起人们遐想,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故乡的梅花随微风散落,洒遍关山的具体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现了守边战士的怀乡之情。

又如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上指斥商女(歌女)不知道亡国破家的忧愁,轻歌曼舞,实则反映了官僚贵族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空虚而腐朽的灵魂的生活。

(四)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32.《赤壁》

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我慢步在长江边上,忽然看见一把折断了的兵器沉没在泥沙中,还没有腐烂销尽,捡起来磨洗一番,仍可看见历史上的战火和刀光剑影。在赤壁战争中假如天公不作美没有东风相助,周瑜怎么能火烧曹操八十万大军而大获全胜呢?恐怕连大乔和小乔两位东吴美女也将做曹操的俘虏,成为铜雀台中的人了。

这是一首咏史诗,即物感兴,托物咏史,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同时也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事情、小人物来显示的。诗人以磨洗折戟的小事,以“二乔”这样的小人物表现主题,表达了对周瑜的谐谑揶揄,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又如唐代诗人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摄取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细节,反映了当时兵役制度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

(五)正话反说,曲折见意。

33.《武昌阻风》

方泽(宋)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江上行舟,途中遇风,阻滞武昌。归家的愁思就象东去的流水绵绵不绝。为了排遣愁绪,我只好悠闲地慢步江边,欣赏江边美丽的鲜花沉迷其间,不知不觉忘掉了归家的忧愁。

此诗从反向入笔,明明是风阻客舟无法行船,偏说成是“春风留客”;明明是“归思”萦怀,偏说成思绪尽付流水;明明是心烦意乱,偏说成“闲”看流水;明明是无心看花,偏说成是“贪”看忘愁。总之,这种正话反说,句句无愁却无时不愁,这愁挥之不去,缭绕不散,浓重深沉,别具一格,耐人寻味。

又如晚唐诗人唐彦谦的《小院》:“小院无人夜,烟斜月转明。清宵易惆怅,不必有离情。”此诗抒写离情,前三句层层渲染、蓄势,第四句却从反面写来,以“反”见“正”,深刻地表现了离情的郁积难遗。

也有反话正说的,如唐代诗人李白《巴陵赠贾舍人》:“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诗中说,你贾舍人被贬谪湘水之滨也就不要埋怨了,咱们圣主恩深似海,是他怜悯你,才没有把你像当年的汉文帝贬贾谊到长沙那样贬谪你,而只贬你到了巴陵,你应感谢皇上隆恩啊!实际上,巴陵和长沙两地同样遥远,贾舍人被贬之地并不比贾谊好。整首诗表面上是在劝慰贾舍人,歌颂唐肃宗的圣明,实则讽刺了唐肃宗像汉文帝一样昏庸寡情。

(六)巧用比喻,机智含蓄。

34.《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唐)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昨天晚上洞房里放着红红的蜡烛,我就早早起了床进行梳妆打扮,等待天亮后好去堂前行礼拜见公婆。一番梳妆打扮后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来让旁人听到,只好低下身子轻轻问一问身边丈夫:“我的眉浓淡画得怎样,适合不合时尚呢?”

这首诗表面上是说新娘为了得到公婆的喜爱,画眉打扮以后征求新郎的意见;实际上是以闺意设喻,把自己比为新娘,把张籍比作夫婿,把主考比作公婆,把自己的诗文比描好的眉毛,向张籍询问自己的考试情况。

张籍看到朱庆馀的诗以后,同样以诗酬朱庆馀作答: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绾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的答诗也以比喻暗示。大意说,越州的一位美女精心打扮之后,来到镜泊湖心,本来知道自己长得十分艳丽,却又猜度怀疑。那贵重的丝绸衣服并不值得当今人们看重,但她那一曲菱歌优美无比抵得上万两黄金。暗示朱庆馀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两诗一问一答,巧用比喻相映成趣。朱的赠诗写得好,张的答诗也很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七)借助谐音,妙传心意。

35.《竹枝词》

刘禹锡(唐)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在春风淡淡的日子里,杨柳都吐出碧绿的长条,江水又是那么平缓。有位姑娘正在江边从事劳动,忽然听见一个青年人在引吭高歌,歌声好象从江面飞渡过来,总是盘旋在她的身边。这时西边突然下起了大雨,东边却仍然是太阳。歌词的内容不完全听得清楚,却又好象是为她而发似的。等她倾耳细听的时候,歌声又忽然给一阵江风吹断了。然而不久,歌声又响起来,又在她耳边盘绕着,赶也赶不掉……就这样,这位姑娘的心情给逗引得忽起忽落,安静不下。

这首情歌,首句是所见,次句是所闻,三四句语带双关,以“晴”暗指“情”。抓住的是眼前景物,暗射的是此时此际人物的思想感情,两种不相关的事物通过谐音统一在一起,如此贴切自然,把初恋少女的迷惘、眷恋、忐忑不安以及希望、等待之情都表现了出来,曲传心声,含蓄而机智。

又如南朝吴声歌曲《子夜歌》中“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梧子谐音吾子;《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蚕桑不作茧,昼夜长悬丝,”悬丝谐音寻思,皆是以谐音表情达意。

(八)点到为止,欲露还藏

36.《饮酒》

陶渊明(东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为什么能象这样,因为我心灵清远,居住的地方自然偏静。每天到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那里的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天空中飞鸟成群,结着伴儿归还。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这首诗点明有含意,却不明说含意是什么?所谓有真意,无非是说,你们看,这归隐生活多么美好啊!如果再引申一步,那就是,何必去当官“为五斗米折腰”,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勃勃生机。

此诗名句叠出,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景、情、理交融,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耐人咀嚼。

又如唐代诗人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你们要问我为什么要隐居“碧山”吗?你看看这里的桃花溪水,多么优美的风光,真是别有天地啊!清远含蓄,发人深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想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