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渲染技巧
(2019-04-23 21:55:55)古诗中的渲染技巧
渲染就是指对事物进行正面描写铺叙,追求笔墨酣畅,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一)气氛的渲染
25.《木兰诗》(节选)
北朝民歌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磨刀杀猪宰羊准备招待。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沿,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美丽的花黄。出门去见一同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此诗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极力渲染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表现其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以木兰恢复女儿装束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文中着墨较多的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的描写,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描述渲染其行为情态,神气跃然,极富生活气息。这样不仅加浓了归家时的热闹气氛,而且使全诗生动活泼,音调和谐,饶有情致。
又如杜甫《草堂》中“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舍喜我归,沽酒携葫芦;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对重返故居时的热闹景象大肆宣染,把当时的喜悦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神态的渲染
26.《江南可采莲》
乐府民歌(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一群青年男女在江边采莲,茂盛的莲叶在江中生长,有些游鱼在莲叶间穿梭往还。那些鱼儿一会儿游向东,一会儿游向西,一会儿游向南,一会儿游向北,真是无拘无束,怡然自得。
这首诗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间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格调清新健康。诗中没有一字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让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本来“江南可采莲鱼,鱼戏莲叶间”,就可以把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状显示出来了,然而作者偏偏来了个“东西南北”,极尽渲染之能事,进一步把人们水上采莲的画面和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显示在人们的眼前。
又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极尽笔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音乐的高妙。
(三)环境的渲染
27.《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唐)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我登上柳州城上的高楼,一片旷野的荒原映入眼帘,我的愁绪像茫茫的海天一样,无边无际。阵阵狂风吹来,猛烈地打在荷塘水面,莲叶在风中不停地摇荡;滔滔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令人心寒胆颤。远远望去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我的视线;我的愁肠万结百转,就像眼前这弯弯曲曲的江流一样。大家都被贬谪到了百越纹身的荒蛮之地,如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多么凄凉啊!
诗人通过登高所见所思,表现出作者与四州刺史休戚相关的真挚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却无法自抑。
文中“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层层渲染,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有很强的感染力。“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是近景,以赋的手法,写风雨交加的景象。“惊风乱飐芙蓉水”,写风,写水中景象。水塘里长满荷花,景象很美。但这荷花是在“惊风乱飐”之下。“惊风”写风力的狂猛,肆意吹荡,毫无节制,已经失去常态了。“乱”字是承“惊”字来的,进一步写出了风的残暴无情。“密雨斜侵薜荔墙”,写雨,写陆上景象。墙上爬满了香草,也是很美的。但这些香草正处于“密雨斜侵”之下。“密雨”,说明雨很急很猛。“斜”字是承上句“风”字而来,因为风大所以雨斜。一个“侵”字,写出了暴雨向薜荔墙冲击、进攻的情势。这两句诗寄寓了作者很深的身世之感。“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是远景,以骈偶之辞,写山重水曲的景象。“岭树重遮千里目”,重重叠叠的远山,郁郁葱葱的茂树,遮住了诗人的视线,这是写山是仰观。“江流曲似九回肠,”这是写江,是俯视,江流曲曲折折,蜿蜒远去,好似自己的九转愁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
又如唐朝诗人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尽情渲染了秋江景物的萧杀气氛。
(四)色彩的渲染。
28.《绝句》
杜甫(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的一团旺火。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今年的春天又过去了,哪天才是我回家的日子呢?
这首诗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久居他乡的愁思和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文中“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读者目迷神夺的魅力。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诗句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以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好了铺垫。
又如唐代诗人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
司空图在《诗品》中论“含蓄”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着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而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意在言外,使人涵咏想象而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