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字要注意的问题

四、炼字要注意的问题
1、要表意准确,谨防歧义
炼字的关键当先从表意准确入手。如我们上节课讲得“一字师”的故事,诗僧齐己咏早梅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认为“数”字不如“一”字,用“一”才能与“早”丝丝入扣。
我们再来看一首诗:
《晴景》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
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
这是唐代王驾写雨后晴景的诗。如果我们百度这首诗,会发现两个版本。为什么呢?因为宋代王安石将其入选唐代百家诗的时候作了改动,而且改动较大:第二句“兼无”改作“全无”,“叶里”改作“叶底”……改后更加突出了雨前花蕊之娇,雨后连叶子底下也不见一朵花,更反衬出雨势之猛。而他把第三句“蝴蝶”为“蜂蝶”,意味着一切爱花使者,都会为眼前的花落枝头而失望地离去,更显匠心独具,妙不可言。
接着把“飞来”改为“纷纷”,
那我们看下改过的诗,大家比较一下: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前面提到的黄庭坚修改“高蝉正用一枝鸣”,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也皆是使表意更加准确生动的例子。
2、注意体物缘情 形象传神
炼字体物缘情,就是指诗赋的状物与抒情,应从增强表达的形象性去提炼。
如:
《雪晴晚望》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诗题概括了全诗内容,晴、雪、晚的景象俱在“望”中展开,全是静谧的望景。至第七句一转,第八句一声暮钟,由视觉而转为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造成钟鸣谷应之效,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因之而飞动,形成有声有色的诗境。读到“闻打暮天钟”,回味全诗,就会感觉到这首诗绘声绘色、余韵无穷的妙处。
炼字,有时则需从行文的生动传神方面考虑。曾吉甫有“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句,韩驹将句中的“中”改为“深”,“里”改为“冷”,
(1)改后比改前内容丰富了;
(2)“深”和“白玉堂”呼应,“冷”和“水晶宫”呼应,配合得好。这也就是说后者比前者更生动形象了。
崔道融《溪上遇雨》中“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句中“衔”和“喷洒”就炼得好,经过这三个字的点化,就使得“黑云”似神龙一样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的眼前。
3、服从炼意需要,不能以文害意
前人有“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之说。诗歌中的“炼字”,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炼意”,也就是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意境。“炼字”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价值。
传说王平甫(王安石的弟弟)对自己《甘露寺》诗中“平地风烟飞白鸟,半山云木卷苍藤”颇为自负,苏东坡看后则认为其精神都在“卷”字上,前句“飞”与之很不相称,当用“横”字代之,因为“横”不但表明鸟在飞,而且表现了空间、风力与白鸟之间的关系,更准确地写出了白鸟在风烟笼罩的原野上想要振翅高飞却又飞不高的形象,结果王平甫十分叹服。
锤炼字词,不只是写好一个字,一句话的需要,更是为了全篇的整体美,如果过分追求新奇就可能流于险怪。僻字晦词,拗调硬语并不能打动读者,像孟郊诗“噎塞存咽喉,峰媒事光辉”一类句子虽可见出作者经营文字的匠心,却因不合一般表情达意的习惯而成为败笔。虽然雕琢了,但是看着就不美。
4、炼字的两大原则:
(1)字不离句。任何一个汉字都无所谓好坏优劣之分,但一进入具体的语境中,则显示出高下来。所以,所谓某字用得好,是说某字在某句中作用发挥得好。
(2)联句分析。正因为字不离句,所以,在赏析某个字的妙,必须联系其所处的相应句子来分析。
5、锁定精妙字的三大技巧:
(1)此类字常是动词或形容词;
(2)此类字上下句的位置相同;
(3)此类字在诗句中文质兼美。如果美在句中,那主要是其表达效果好;如果美在全诗中,那它就可能成了“诗眼”。
6、炼字要点
(1)从词性角度入手:
如:溪亭
清秋有馀思,日暮上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林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我们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的艺术效果。因为“穿”“数”描写所涉及对象的都是诗人自己,“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在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在形式上“穿”“数”两个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
(2)从修辞手法角度入手: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清•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诗中“带”字的妙处,就是“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诗句赋予“老鹤”以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把钟声带到了海幢。其次“带”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钟声悠扬的特点,使画面具有动感。
(3)从表现手法角度入手: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诗中“铿然”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此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
7、【炼字公式】
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
例:
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用得精妙,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一下。直和圆形象地写出了孤烟与落日的形状,两相对应,极富立体感;并把它们置于一个广袤的边塞空间中,营造了一种阔大、雄浑而又苍凉的意境,衬托出诗人出塞后的孤寂。
古人炼字、炼意的故事很多。“炼字”炼得好的,便成了诗眼,甚至句以字名、诗以句名,千古流传。古人炼字,是对文学严谨的求学态度,讲究字字斟酌,是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力求文意达到自己最满意的境界。
“炼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的是选择最恰当的字眼来表情达意,我们鉴赏古诗词时,须根据诗意仔细琢磨体会,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