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感的修辞手法---视嗅相通

(2019-01-03 07:44:37)

通感的修辞手法---视嗅相通

 

四、视嗅相通

韩愈的《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香随翠笼擎初到,色映银盘写未停,樱桃是红的,说它香,是视觉通于嗅觉。但樱桃并不香,这个香是从它像红花,由红花唤起的香。鲜红的樱桃在诗人眼里好像花一样美,把樱桃看成是红花,于是就唤起一种花香的感觉,视觉通于嗅觉,只有用字才能写出这种通感来,才能写出诗人把樱桃看得像花一样美的喜爱感情来。

李白的一枝红艳露凝香”(《清平调词三首》),不但写色,而且写香;杜甫的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为农》),既诉诸读者的视觉又唤起读者的嗅觉,让人在目睹红艳的同时嗅到芳香;雨初无香,李贺有依微香雨青氛氯”(《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四月》)之句;把雨和云跟氛氲连起来,这就同氛氲的香气连起来了,这大概和春天的氛氲花香结合着,所以雨和云都香了。这样,视觉通于嗅觉,写出这些事物的感动人意来。用通感来解释,似乎可以体会得更深切些。通感是感觉错位的艺术,有意识的错位能生成特殊的美感。

下面我们试以唐人绝句为例加深对通感绘色的印象:

石柔的绝句: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轻黄==淡黄 飞球==杨树籽

看通感:

字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所以在这里前加字,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感到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借代杨花。杨花随春风飘荡 ,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

了解了通感艺术,我们对一些原来不太好理解的诗句,就又多了一种思考角度

如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写竹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李白写雪的《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李贺写雨的《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依微香雨青氛氲

前人诗话只是说竹、雪、雨本无香,诗人笔补造化。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指出,这也是通感:经过雨洗的竹子显得更其高洁,说雨洗娟娟净,它是那样洁净,唤起诗人说的又寒翠袖薄,日幕倚修竹,从修竹联想到佳人,所以用娟娟两字来形容它,娟娟不正是美好的佳人吗?佳人才有风吹细细香来。这个正和娟娟联系,正和诗人把修竹比佳人的用意相联系吧。

诗人把 雪花春风联起来,在他眼里的雪花,已像春风中的千树万树梨花开了,把雪说成春风中的花,自然要说香了。把雨和云跟氛氲连起来,这就同氛氲的香气连起来了,这大概和春天的氛氲花香结合着,所以雨和云都香了。这样视觉通于嗅觉,写出这些事物的感动人意来。用通感来解释,是不是可以体会得更深切些。

我们日常生活里, 其实很多词汇都是通感技法造成的,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揣摩罢了。通感,并不神秘,我们只要用心就可以学会,并且对我们诗词炼字是一个质的飞跃。

来看下平常我们常说的一些通感词汇:

比如:说一个小女孩长的很甜,这里 是味觉感觉。那么,小女孩不可能产生味觉感觉,长的很甜是视觉感觉。这样,味觉与视觉相共鸣,就产生通感。

再比如最简单的:看他咋说是视觉。是听觉。那么听觉与视觉相通,就成了看他咋说 的通感。

再有一个更形象的词 瞎说是视觉,是嘴说。那么最终的结果是耳朵的听觉。这样,视觉与听觉相通,就产生了瞎说这个词的通感。

还有 软语是手感,是一种触觉,是语言,声音的语言不能成为手感的。那么,这样就是通感。

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我们有时候饿了,三天没吃东西了,当我们听到有人说一顿丰盛的大餐如何如何香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会引发更加饥饿的感觉呢?转化为我们内心的饥饿感觉的强烈迸发。

比如:有人开玩笑,说了一些极其恶心的东西,那么,如果你在吃饭呢,是不是食欲将被大大减退呢?

这也是听觉与味觉产生的通感,所以通感无处不在。

诗歌不过是在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作用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感觉的感觉挪移感觉挪移,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时复互用。为什么能打通、互用?这里就有个生活世界和艺术世界的本质差殊问题。按照逻辑思维,人的眼、耳、鼻、舌、身,各有其生理机能,冬司其职。

然而诗人之五官,不仅具有一种自然的、单纯的动物性的机能,亦应同时带有一种社会性的、艺术性的功能,或者说哲学、人类学的功能。这种功能,用一句时新的话来说,就是跟着感觉走。而在实际生活中,好些描写通感的普通习惯语言也经常出现,例如上述讲过的响亮冷静听月楼观音庙等等。聪明诗人只不过突破一般经验的感受,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并总结推敲出一些新奇的字法,有意为之罢了。

如:林逋的名篇《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瀛奎律髓》卷二十纪昀批:()首句非梅,不知次句占尽风情四字亦不似梅。这样的批评也是不知通感所产生的。梅花开放时天还很冷,怎么说暄妍呢?暄妍适合暖而美艳,似不合用。用风情来指梅,好像也不合适。其实,这是诗人写出对梅花的感情来,既然李白可以把雪花看成春风中的香花,那末林逋为什么不可以把梅花看成春风中的香花呢?作者忘记了寒冷,产生了暄妍之感,觉得它很有风情,这正是从视觉联系到温暖的触觉,正写出梅花的感动人意来。因为写诗不是写科学报道,所以未免太拘泥于气候了

再如像林逋的《梅花》诗:小园烟景正凄迷,阵阵寒香压麝脐。”“是嗅觉,是触觉,是嗅觉通于触觉,用的也是通感手法。

如:林逋的《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承句中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嗅觉,是视觉,是嗅觉通于视觉,突出梅香的清幽,使梅的神态活现,简直把梅的气质神韵写尽写绝了。诗人把只能闻不能看的事物,变成了既能闻又能看的事物。让读者从嗅觉和视觉两方面去感受梅香,就比单纯从嗅觉去感受显得更具体、更形象。

又如:杨万里《怀古堂前小梅渐开》:绝艳元非着粉团,真香亦不在须端。”“是意觉,是嗅觉通于意觉。

韩愈《芍药歌》翠叶红蕊天力与,温馨熟美鲜香起翠红是视觉,是触觉,这是视觉通于触觉。

韩愈的《南山诗》写南山的石头的各种形象,或妥若弭伏,或竦若惊雊(雉叫)”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佑或如火熺焰。这就把写石头的视觉同听觉(惊雊)、触觉(火熺)、意觉(相恶)相通,不光写出各种石头的形状,也写出诗人对各种石头的感情了。

通感的想象的功能不仅在虚构故事上,还在于艺术表现上:

如:韩愈《听颖师弹琴》中,用勇士赴敌场的形象来描绘琴声的高亢雄壮,用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的形象来描绘声音的高低骤变。这样,诗人就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琴声,化做了可视可睹的开赴战场的能干勇士。化做了随风飞扬的浮云和柳絮,这样,作者就把琴声这种只能作用于听觉的事物,变成了可视的事物,沟通了视觉和听觉。

又如《琵琶行》《李凭空筷》等,就用了通感艺术写作,以以声类声的形象出现,即以它声通己声。说琴声如流水声,就是以声类声。

白居易《琵琶行》里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来比琵琶声,即是一例。以声类声也会唤起以声类形。如听觉通于视觉,就是当我们听到了琴声却触类旁通唤起了流水的形象。

再象雨声笔下无, 雨声是听觉;是听觉、视觉、触觉的混合,就是听觉通于多感觉了。这种以声类声,又能唤起别的形象的,在《文心雕龙》即被说成是优柔温润,如慈父之畜子也。 由于音乐是靠听觉欣赏的,要用文字来表现,光靠拟声既单调,又构不成旋律。用来表现颜色、味道、冷暖、甜咳苦辣、就更困难。语音也不能全面直接表达人的多种感觉。但是,它作为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诗人们常以其对性质、色彩、声音、气味等不同范畴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的特殊发现为基础,形成通感的描写,使多种感觉在相互沟通中所形成的审美意象产生出特殊的韵味,从而给人以异常的新奇的审美愉快。

大家用下面这些诗文,想想用哪些感觉形象来生动丰富地表现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视、听)

小弦切切如私语(听)

嘈嘈切切错杂弹(听)

大珠小珠落玉盘(视、听)

间关营语花底滑(听转视、触)

冰泉冷涩弦凝绝(视转触、味)。

银瓶乍破水浆迸(视、听)

铁骑突出刀枪鸣(视,听)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有的视听意象,妙处都不仅仅在可视可听,而且在于,这些可视可听的信息(珍珠、银瓶、水浆、铁骑、茸语、花底、冰泉)都能够引起联想和记忆,这些在当时已经是与诗意结合在一起的传统意象。

 

昆山玉碎凤凰叫(视、听)

笑蓉泣露香兰笑(视、听)

十二门前融冷光(视、触)

二十三丝动紫皇(听、视)

女娲炼石补天处(视)

石破天惊逗秋雨(听、视)

梦入神山教神妪(视)

老鱼跳波瘦蛟舞(视)

吴质不眠倚桂树(视)

露脚斜飞湿寒兔(视、触)

李贺动员了多种感觉来表现乐曲之美,与白居易一样、这些感觉都是美好的。如:昆山玉、凤凰、羌蓉、香兰、紫皇、桂树等等。但是,也有一些看来和白居易不太相同的意象。

如:冷光、神妪、老鱼、瘦蛟等等。唐朝诗人,几乎没有一个会想得这么奇倔、诡异的却恰恰在这里、显示出李贺想象的独特,诗情的冷峻。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等来交互表现,增强形象的独特性,使不同感觉形象互相融通,这就是通感

通感既然是五官之互通互用,因而它的特点是能紧扣事物特征,从多侧面描写事物,并且层层递进,逐步升华,以致强化待的艺术感染力。历代写乐曲的诗,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是如此,吴融的《李周弹等歌》亦如此。

诗云:始似五更残月里,凄凄切切清露蝉;又如石罅堆叶下,冷冷沥沥苍崖泉。这是写筝声的多种变化,鸿门玉斗初向地,织女金梭飞上天。这是把听觉勾通于视觉。

有时上苑繁花发,有时太液秋波闹。这是从视觉再转为动感。

当头独坐拟一声,满座好风生拂拂。这又是把动感转化为触觉了。

这首诗。可谓成功地运用五官通感的典范。

总之,通感是把两种(含两种以上的)感觉互通,实际上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欲要运用通感之法,首先,要知道通感词语与词语之间超常的组合搭配,具体方法就是改变词语的搭配关系和改变词语的适用范围。

如:描写视觉特征的形容词绿绿的气味组合,就是采用了改变词语常规的搭配关系的方法了,实际上写出了客厅的绿色的深刻印象;把描写液体特征的流淌音乐搭配,就是采用了改变词语适用对象的方法,使流淌成为音乐和溪流的共享特征,进而表达了出众的音质。

其次的通感修辞方法是借助其他修辞方法实现的,如人们可根据不同的感觉可以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的特征,充分展开联想,把乙事物的感知印象挪移到对甲事物的描写上去,从而表达出作者对描写对象的独到深入。这种通感的修辞往往使用比喻、拟人、移就、拈连、夸张等等修辞格。通感学好了,是对诗词炼字有很大的帮助,会使得作品更加形象生动,从而增加了诗词的表达深度,增强了诗味,提高了诗词的艺术水准。

从上述可能知道通感的理论,那么通感到我们实际写作如何运用呢

1、开头部分:交代对象问题的视角或者是听觉。如景物等等

2、针对上章所提问题,从语言表达和感知的角度深入通感描写

3、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运用感官的感觉,并通过交相修饰而形成通感描写。但这种通感既不肯定又因人而异,因为鉴赏者的文化素养不同而异。

4、梳理主体部分:承上启下,将对通感描写现象要引向深入

5、结尾部分:归纳作结,收束全篇。

全文紧紧围绕通感描写现象,逐层展开。有螺旋式升华,观点鲜明新颖,材料丰富翔实,语言准确严密,既能注意专业用语的精准,又能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各部分内容之间具有极强的内在逻辑联系,使全文有很强的说服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通感的运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