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动健身的大众思维(转)(节选)
(2013-11-17 12:30:15)
标签:
健康 |
分类: 健身理论 |
在论坛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这样的讨论帖:“大家健身的目的是什么?”回答包括:想参加健美比赛;想当个健身教练;减肥;适当增肌(腹、手臂);健康;吸引女孩的目光……
但在电影论坛上,就不会出现这样的讨论帖:“大家看电影的目的是什么?”因为大家看电影的目的只有一个:爱好。
我们大多数人开始健身都带有功利性,这一点会成为我们进步的最大阻碍。
很多人进行健美训练半年、一年后,没有看到效果,就放弃了。他们的想法是:“我经过实践检验,发现健美训练是没有效果的。”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不是健美训练没有效果,是他们没有真正理解健美训练。
当我们决定为了拿健美冠军或为了健康而开始健身之后,就要把这个目的彻彻底底地忘掉,告诉自己:我训练就是为了训练。
甘当傻子,才能不走弯路。
在普通人眼中,体育就是那一个个的运动项目。
体育被分为一个个的项目,有其好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开展比赛,才能推广体育运动。
但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体育被分为一个个的项目,就砍断了一个个项目之间的联系。
比如说,你拜一个鲁菜厨师当老师,学会了做鲁菜;你拜一个川菜厨师当老师,学会了做川菜……你要拜十几位老师,才能对中国菜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那么,这要付出多少学费、时间和精力?你明白这里面的荒诞性了吗?
所以,我们这些训练者也只能像“中华小当家”一样展开一场修行之旅,尽量学习更多的训练方法和体育项目。
这谈的是训练的全面性。
有人会问:“那么,如果我既练健美,又练瑜伽,相对于只练健美,我的训练更加全面,对吗?”
也未必。
如果你只是把一半的训练时间用于健美,一半的训练时间用于瑜伽,而没有注意两者之间的联系。那么你做的是无目的的全面训练。我们要注意训练的集中,即有目的的全面训练。
瑜伽运动当中包含很多不同的成分:力量训练,关节灵活性与稳定性训练,静态与动态伸展,平衡能力训练,形态训练……
刚开始学习瑜伽时,我们应该全盘接受。然后,在对瑜伽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应该做一个有机的选择。比如说,如果你给自己的定位是力量与体能训练者,你需要避开瑜伽中的腰椎与膝关节灵活性训练动作,因为那些训练对你有害无益。
这一点是任何健美或力量训练书上都不会提到,因此大多数人都不会去注意的一点。但它恰恰是训练的最重要的一个前提。
在健身房办卡的人中,大多数是练了几回或几个月之后就不会再去了。也有一部分人,练了两三年,肌肉初见轮廓,却中途放弃了。这是为什么?
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选择的训练方式与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不相容的。
我们大多数人的工作时间是朝九晚五,下班之后买菜、做饭、吃饭,再看一会儿电视,就该睡觉了。看电视这项活动,可以换成看书、听音乐等,但不太可能换成登山、钓鱼、踢足球等。那么,可不可以换成去健身房呢?
如果换成去健身房,程序是这样的:下班,坐公车,吃点面包一类的,换衣服,训练,洗澡,换衣服,坐公车,吃饭,睡觉。
长此以往,训练就成了一项负担,人人都会产生排斥心理。
这时候,应该看清现实,选择与自己现有的生活方式相容的,而不是相反的训练方式。
选择健身房,尽量选择离家和单位近的。如果实在喜欢一家很远的健身房,应该减少去健身房的次数。即使有健身卡,家里也应该准备健身器材。杠铃、哑铃、壶铃、健身球、实心球、弹力带,这些东西都不贵,人人都买得起的。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为什么很多人没有这么做呢?他们的心理包括:已经办了健身卡,不去就亏了;只有在健身房训练才能长肌肉,在家练,那叫健身,不叫健美;在健身房训练很酷,用社区的健身器材训练很丢人。
也就是说,他们训练的目的是占健身房的便宜,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健美者”,证明自己很酷,而不是取得训练效果。
很多职业运动员在退役几年后,重返体坛,仍然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而业余爱好者一旦停练两三年,就会变得跟普通人一样;再回健身房的话,基本上是从零开始。这是为什么?
两者的差别,除了天赋之外,就在于技术。
业余爱好者们的两个问题是:
1.
2.
不重视技术的原因可能在于,他们认为去健身房是一种消费行为,就像去饭店、电影院一样。自己办了卡,教练理应指导自己长肉。如果自己需要动脑筋,那不是白办卡了?
什么时候,等到他们明白训练就像上学,老师讲得好坏那是老师的本事,自己听懂多少才是至关重要的,那也许就有救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