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心理学】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

标签:
修齐微刊我爱心理学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发展心理学健康 |
分类: 我爱心理学 |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著名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对如何教养孩子以及我们的生涯发展一直都产生着指导性的作用。他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发展,每一个人都会经历这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对人格发展都至关重要,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VS不信任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因素。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VS害羞和怀疑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VS内疚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
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⑷学龄期(6~12岁):勤奋VS自卑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⑸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VS角色混乱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
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⑹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VS孤独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⑺成年期(25~65岁):生育VS自我专注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⑻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VS绝望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精力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智慧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来源:网络
编辑:劳申玥
❤❤❤第201天,每天学点儿心理学❤❤❤
★我们大部分人正经历“生育VS自我专注”的矛盾,一方面要专注于发展自己的一技之长能够建立自己生活的基础,另一方面关注孩子的成长,生命的繁衍减少了停滞的困惑,使我们感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个阶段承担着很大的责任,相信大家都感受到压力,解决之前尚未处理好的冲突,将有助于我们度过人生新的挑战获得新的品质。
你正在哪个阶段?之前尚未解决的冲突是什么?希望这篇干货资料能给你一些有用的信息:)
★如需咨询服务,请描述您想解决的问题,小编会通过微信与您确认,可以为您安排咨询师进行文字回复,或电话咨询。欢迎留言给小编!我们愿每个人都能轻松享受心理健康服务,生活得更幸福!
--===∽===--
我们关注职场人群心理健康,分享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效的工作方法,欢迎与我们同行!
快速关注:右上角菜单→关注官方账号
导航信息:发送“?”或“h”
关于我们:发送“ZO”或“修齐”
阅读杂志:发送“心资源”即可收到APP下载地址二维码,保存到手机扫描安装
过往文章: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修齐健康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