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爱心理学】武志红:抱怨为什么招人烦?

(2013-06-29 07:59:26)
标签:

修齐微刊

心灵成长

情绪管理

我爱心理学

不抱怨的世界

健康

分类: 我爱心理学

抱怨是最常见的情绪应对方式,也是相对温和隐蔽的发泄。有时我们是抱怨者,失望于没有被别人理解;有时我们是那个被倾诉的对象,心中常有莫名的烦躁和愤怒。这些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周末分享武志红老师这篇长文,我们来看看“抱怨为什么招人烦”?

【我爱心理学】武志红:抱怨为什么招人烦?

抱怨是在讲述你不要的东西,而不是你要的东西。

——摘自威尔•鲍温《不抱怨的世界》

 

常年抱怨的人最后可能被周围的人们放逐,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能量被这个抱怨者榨干了。美国牧师威尔•鲍温,“不抱怨”运动的发起人在《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如是说。他的这个说法,预言了习惯抱怨的人的命运——被周围的人放逐。

  

 最烦之处:抱怨者并不想改变 


抱怨为什么招人烦?

前两天,我的一个20多岁的朋友F对我说,她很痛苦,因她发现,最亲密的人也不能包容她的脆弱。


原来,F向男友“袒露”痛苦,而他一点都不理解,反而指责她,这让她非常痛苦,并想这样的爱情有什么意义,很想说分手,强忍住才没有说。我问她男友说了什么话让她印象深刻,她想了想说,男友说,他受不了她总是抱怨,总是看到消极的一面,而对积极的一面视而不见。


因为对F很了解,知道她有一个总是在抱怨的妈妈,所以我对F说,男友对你的抱怨的看法,像不像你对妈妈的抱怨的看法。


噢,是啊,那是一模一样的。F惊叹到,她饱受妈妈抱怨的折磨,但却没想到,自己这一点上也像足了妈妈,也总是在亲密关系中抱怨。


再多说说你对妈妈的抱怨的理解和感受吧,我对她说。


她说,第一感觉就是烦,然后就想逃跑。


我再问,这种烦的感觉是怎样的呢,或者说,烦什么呢?


她仔细体会了一会儿后说,她有一个下意识的想法,其实妈妈根本不想改变什么,她就是要抱怨。小时候,她一听到妈妈抱怨就想努力去改变,消除妈妈抱怨的根源,改变事情的格局。但是,每当事情可以奏效时,她发现妈妈自己会搞点事让格局又回到以前。


F的妈妈向F抱怨的主要内容是,你的爸爸不顾家,你的爸爸是一个自私的人……一直以来,F也会这样看,但大学毕业后一天她突然明白,爸爸的不顾家和自私好像是妈妈惯出来的,譬如妈妈总抱怨爸爸不给钱,但是妈妈却从来不主动找爸爸要钱,而且在她很小的时候她记得,爸爸如果给家里钱,妈妈也总是往少里要。


想到这些时,F觉得很可怕,她实在难以理解,妈妈到底在追求什么,妈妈好像只是在追求抱怨似的,为了能玩抱怨的游戏,她什么都能忍受。并且,事情最后也真如妈妈所抱怨的发展,妈妈身边的人都变得有些“忘恩负义”,包括F自己也想逃离妈妈,变成一个妈妈口中的“狼心狗肺的孩子”。她说,妈妈只是在要别人可怜她,为了要这种可怜,她得将自己置于可怜的境地,所以她需要被爸爸辜负,被别人欺负,甚至连妈妈请的钟点工都会对妈妈粗鲁无礼。


这样就可以看出F的妈妈这位抱怨者的内心逻辑:

  • 首先,她希望被可怜。

  • 其次,她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置于可怜的境地,她真的是弱小的被欺负的,而有一个人或多个人真的是“坏的”“忘恩负义的”。

  • 接着,她再找另一个人去抱怨,抱怨那个人或那多个人对她不好。

    

听抱怨者抱怨时,我们也会有一个心理发展历程:

  • 首先,同情抱怨者。

  • 其次,希望帮助他们,要么出主意,要么身体力行为他们做些事情。

  • 最后,发现抱怨者好像根本不想改变局面,甚至好像还乐在其中,于是感觉到烦,想逃离抱怨者。


 恐惧如何化为了仰慕 


可以说,F的妈妈这位抱怨者想建立一个三角关系模式:她是值得可怜的受害者,有一个伤害她的“坏人”,还有一个包容她的“好人”。


这样一个模式的前两部分,是她童年生活的准确再现。她是家里最被忽视的孩子,她得到的主要是忽视、冷漠甚至虐待,后来她勤劳、节俭和超级付出才得到父母的一些关注。所以说,那时她真的是一个可怜人,而她的父母真的是伤害她的“坏人”。


但是,有意思的是,在她的口中,她的父母仿佛是圣人,尤其是她自己的妈妈极度重男轻女,是对她最不好的,但她对妈妈非常敬畏,用毕恭毕敬来形容都不够,得用“崇拜”这样的词汇才能描绘。


这种崇拜的背后是恐惧——将内心的恐惧合理化。这种恐惧到了根本不敢抗争的地步,正是因为不敢抗争,所以才将恐惧给圣化。


自己是不敢抗争的,但是,抗争的心理始终存在,只不过是将其投射给了一个第三者。对于F的妈妈而言,她是将抗争的心理转嫁给了女儿,希望女儿为其争取,希望她去抗争。


但问题是,F的妈妈内心的恐惧是如此之重,她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命运会有改变,所以,每当女儿可以改变她的命运格局时,她又会将一切打回原形。


更重要的是,她从来没有去看问题的源头,而是缘木求鱼,是刻舟求剑。一方面,她继续将父母圣化,另一方面,她却将愤怒指向了丈夫。


这可以理解,当面对父母时,她的心理还是停留在受伤的孩子时代,似乎父母仍然是无比强大的,而她是无比弱小的,仿佛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但当面对丈夫时,他们两个都是成年人,是势均力敌的,更何况,通过抱怨,她还可以凭借妈妈的便利角色,将女儿拉到自己这一边,这样对抗起来就更不用害怕了。


后者会给人制造一种假象,她好像真的为内心的伤痛寻到了一个突破口,以后她就会爱上这个突破口,对营造这种假象上瘾,于是数十年如一日地抱怨她的先生,最终令他远离她。


并且,因为丈夫不是她问题的根源,所以无论在这个突破口上倾倒多少愤怒和痛苦,这愤怒和痛苦只能一时减轻,最后她还会回到原地,内心的负性情绪一点都不会减少。


也是因为这样的道理,F会感觉到烦躁,因为无论你怎么倾听怎么努力,似乎一点效果都没有,妈妈的怨气从未真正减少,这样下去她真的会衰竭,所以她也会想逃离母亲。


同样的道理,F的男朋友也想逃离她。


 不参与抱怨的游戏 

还有些人会绝对不说别人坏话,我有位来访者就是。他对家族中的诸多抱怨者的抱怨深恶痛绝,所以自己走向相反,绝对不抱怨,绝对不向一个人讲述第三者的坏话。


这看起来是一个很好的素质,不过,这样的人也会有局限,譬如我和这位来访者谈话时,他会无意中抹去很多信息,我和他谈话总有磕磕绊绊的感觉,有时候一些关键信息就遗漏了。


他这种说话方式,既是为了防止别人来试探他的想法,因为他的妈妈特别想了解他的一切想法,同时也是因为他绝对不要说别人坏话,所以每当到了这种时候他会有些磕磕巴巴。


还有些人会成为极好的倾听者,在必要的时候他们会绝对地守口如瓶,他们是抱怨者最好的倾诉对象,但他们自己会付出代价。例如,他们也会成为非常孤独的人,甚至有些自闭,因为如果建立关系都建立成抱怨和聆听的关系,那真是太痛苦了。


抱怨和袒露心声不同。单纯的袒露心声,没有构建起一个“受害者、加害者和同情者”的三角关系,这时倾诉者只是在如实地讲述自己的感受,没有一点修饰,也没有希望倾听者给自己一些什么固定的回应,这时倾听者主要就只是在陪伴,而且倾诉者在倾诉时自己常常会恍然大悟,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相反,抱怨者会突出自己的受害者角色,也会扭曲加害者的事情,同时会对倾听者有很强烈的期望,期望倾听者能同情自己,和自己一起谴责加害者。这时倾听者就会感觉到有一种压力,好像必须得同情抱怨者似的,否则自己会内疚,觉得自己也不是好人了。


如果你是一个心理治疗师,做一个中立的倾听者,而不加入“受害者、加害者和同情者”的这个游戏,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是在生活中,那么,你真的没有必要去聆听别人喋喋不休的抱怨,你可以逃走,你也可以直接对抱怨者说“No”。如果你不去参与那个游戏,抱怨者就得去面对其痛苦,而痛苦,常常是帮助人直面真相的最好的动力。如果没有痛苦,甚至还有同情者抱慰自己的受害者角色,那又何苦要去面对自己的内心呢?


如果发现自己是抱怨者,就需要好好去看自己内心所营造的游戏,好好去看自己的恐惧,以及对威权人物的莫名仰慕。


你到底是在哪个位置上呢?


作者:武志红


❤❤❤第149天,一起营造不抱怨的世界❤❤❤

 


★觉察自己最经常的抱怨,这是情绪管理很好的一个切入点。这里详细分析了抱怨者的心理历程,以及被抱怨者的感受,那么不抱怨的人是怎样的?我们如何做到不抱怨?欢迎说说你的想法!


--===∽===--

我们关注职场人群心理健康,分享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效的工作方法,欢迎与我们同行!

快速关注:右上角菜单→关注官方账号

导航信息:发送“?”或“h

关于我们:发送“ZO”或“修齐”

过往文章: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修齐健康新浪博客


八点档心理精选阅读,送给寻找正能量的你!

【我爱心理学】武志红:抱怨为什么招人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