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咨询师遇见EAP
(2012-08-15 16:54:40)
标签:
eapeap服务eap咨询心理咨询修齐健康心理健康杂谈 |
分类: EAP资讯 |
在做咨询的时候,有时候会让个案从他自己的身份中抽离出来,以一个旁人的身份看一看正在发生的事,和正在事件中的人物。
这篇文章也想尝试从这样一个角度,以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身份,根据EAP的服务提供者与受服务企业的关系分享一些个人的感悟。
在中国,从行业的角度来讲心理咨询并不算很成熟,至少被大众接纳和认可的程度远远不及其他的新兴行业。当EAP走进中国的时候,它的身后奠基是国外几百年的心理学基础。换句话说,当我们将国外的EAP请进中国的时候,这个EAP是国外的水土养成的。
经济腾飞的中国,人的内心都在忙着赶路。赶到一个地步,终于感觉触碰到一些从未经历过的底线,一种需求出现了:EAP。中国的古话说:“要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吃草。”EAP有可能成为奔跑的马儿需要吃的草里面的一种。
有一种关系,叫做双人舞
当中国的企业开始产生对EAP的需求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心理咨询或相关行业。选择有几个:一是找国际型的EAP公司;二是中国本土的心理咨询公司。
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内部的管理几乎与国外一致,所以比较容易与国际化的EAP公司结合。有一次我们去一家国外有名的外资银行做第一季度的热线咨询使用状况的报告。报告显示出咨询的内容大部分是关乎关系的,以家庭、婚姻、情感为主。参与报告会的是这家银行的高层。虽然他们谈到他们希望员工更多地来咨询工作场所相关的问题,但我们必须在报告中提示这个咨询内容的走向正是中国人本土文化的体现,是与西方文化不同之处。这方面的觉察可以让决策者看到EAP服务的在中国文化中会产生的意义。也就是说公司购买了服务,是使用这项服务的员工赋予了这个服务价值和意义。
而前不久我们接触的一家公司希望的EAP服务是:咨询师与他们的员工去咖啡厅聊天,聊什么都可以,公司买单,他们的理念是只要员工舒服、喜欢就好。
一些企业严厉、一些企业宠爱;给我们看到好像是不同的家长以不同的教养方式来照顾自己的员工。而EAP的供应商在一定程度上就充当了这个教养方式的实施者。
而EAP供应商从专业的角度是否能够认同这样的教养方式,并很好地代表企业实施这种教养方式,的确是在提供服务的时候要面对的选择。
EAP的配对,这个过程,不仅仅需求与服务的对接,更深层的是企业文化理念的默契。没有这个默契,真正意义上的“服务”概念永远无法呈现。拥有的,只会是一些堆积的活动记录。
“服务”,我们所理解的真实意义是,“你所做的一切,让我的心里有了感觉。”而这种感觉必须在默契中产生。
此外EAP供应商的能力问题,以及企业自身对EAP的理解及定位常常决定了EAP能否继续下去。
所以,“配对”这个步骤,如果真的是想为员工提供心灵关怀的服务,在双方选择资历及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文化与理念的默契。
很欣赏一次招标会上,一位领导的发言:“我们不想把这个项目搞成一个活动,一开始轰轰烈烈的,然后又无声无息。我们希望看到的效果是‘春雨润物,细无声’”。
默契,就是润出来的结果。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