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富士康事件中显现的社会问题以及EAP框架下的思考

(2012-08-13 17:24:02)
标签:

eap

eap服务

eap咨询

修齐健康

员工压力

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

富士康

杂谈

分类: 修齐视角

20101月至8月,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陆续发生了17宗自杀事件,造成134伤的悲剧,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系列自杀事件被媒体称作“连环跳”,并引发了广泛的公共讨论。单纯的从心理学角度看,自杀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有自杀者的个人特质,有环境和家庭的影响。但是如果从连续发生的17宗自杀事件看,这不是一个可以单纯的在心理学角度下可以诠释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短时间的连环自杀事件,显现了一些社会学的现象。

 

    在“社会能见度”节目中通过对一些前富士康员工、自杀员工的家属以及一位潜入富士康公司工作的记者叙述,来描述富士康的流水线工作状况,员工都是机械的重复着一些动作,如同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里的流水线工作,像是机器的一部分,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员工在流水线工作的时候有很多细致的规范,比如防静电环的佩戴,要注意仪表整洁,不能和周围同事说一句话,还要注意不要有东西掉落,还要防着上级稽查员偷偷的拿走零件(这个是富士康用来检查员工注意力的)等等规范,员工在工作的状态下成为一个机器,和周围的人际没有任何连接,并且在工作中违反规范的部分会受到惩罚,有语言的责骂和辞工的威胁,有扣去工资的,一个月不给加班的,有被罚扫厕所一个月的,在这样一个丧失未来期望的人群里,他们是很难有希望的。

 

    在下班后拥有自己的时间的时候,如同在工作中一样,群体上的联系也是很弱的,在从“社会能见度”这个栏目对富士康事件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富士康在员工福利方面不可谓不投入,建立歌厅、迪厅、网吧、健身场所等等,设施也很完备,也考虑了员工的业余生活,但是为什么这些设施似乎都没有起到减轻员工压力的作用。在对前富士康员工的采访中可以得知员工在上班的过程中对于自己的同事是谁都不知道,下班后回到宿舍,面对的都是一群不同部门的陌生员工(富士通对于宿舍住宿人员的规定是同一部门的同事是不能住在一起的),也没有什么话可以说,况且上班的时间都是错开的,下班后通常都是很累的,也没有要去健身或者唱歌之类的想法了,而且为了收入都会尽量的去加班。众多的因素决定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普通员工在富士康工作和生活的状态多数是和人群隔离的,群体之间的联系很弱,形成了一种人际间的社会孤立。而这个相对于这些来自一个从小有紧密联系的环境中长大的员工,这是一个很大的反差。

 

    在“社会学三圣”之一的涂尔干的自杀分类中,有利己型、利他型、宿命型和失范型四个分类,在富士康的环境中下层的员工是一个在高规范和低认同的状态,容易造成的是利己型和宿命型的自杀,利己型就是个人并不感到有广大的社会有关,心理上的指标就是沮丧和忧郁;宿命型个人自杀的原因是感到无法控制他或她自己的生命,心理指标是沮丧和听天由命,虽然这样的分类也许不是很细致,但是可以反映出在富士康这种高密集型劳动力的企业中,普通员工作为剩余价值的最大化的一部分,成为机器一样的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

 

    那么在EAP的框架下我们可以为此做什么?在自杀的预防和干预上,微观上通过心理热线电话,提供一个及时的危机干预,提供一个通路和支持,避免自杀行为的产生,减少企业的风险,并且在员工选择自杀时有一个途径可以挽救他的生命;在平时过程中提供单独的电话咨询进行压力和情绪疏导,或通过培训课程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对群体联系的需求;宏观上当然也可以通过对危机事件的参与和分析,以及对心理干预获得的数据和信息整理分析,提供给企业一个视角和建议,在制度上做一些调整,使企业提前规避一些风险,得以持续的发展,并且也减少这种自杀悲剧的产生。当然对于更深层次的预防和环境改善也许只能是企业自身需要作出的一些改变和调整,是EAP框架所不能解决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