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样子就是孩子眼中世界的样子
(2018-04-03 16:40:18)
标签:
教育随想 |
题记:师生关系的核心不是爱,而是尊重。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里,我曾打着爱的旗号,做了很多伤害孩子的事情,现在想来依然惭愧不已。很多老师对孩子的爱,都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内在感受。只有尊重,才能促使我们把孩子看作鲜活的生命,让我们变得宽容与真诚,进而走进孩子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深刻体会到身为教师的职业快乐。
一、 只有宽容,孩子才能打开心扉
工作的前三年里,我只顾自己,眼里的学生成了刷数据的工具,尽管班级各项成绩出类拔萃,但我逐渐意识到了内心的孤独。学生只是畏惧我,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我。在陶醉于成绩的背后,糟糕的师生关系令人窒息,学生成了老鼠,我成了猫。我们互不信任,在冲刺高考的路上,我们只是急功近利的利益捆绑者,而非无话不谈的合作者。
高三后的暑假,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失,阅读了大量教育书籍来解开心中的迷惑。我终于意识到,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教学成绩优异,还要能真真切切地在三观上“影响”
你的学生,这种影响才是学生离开学校多年后,还能在大脑中留存的东西。课堂上的那些知识点,将在高考结束后迅速遗忘,什么也剩不下,对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甚微。因为功利之下,没有兴趣,纯粹是外界的逼迫,不走心的努力只能是过眼云烟。在我下定决心要洗心革面、成为能深刻影响学生的好老师的背景下,我满怀憧憬,接了新的班级。
周一的班会课,我经常点评时事,从中发现一些经验教训,给孩子分享我的思考。当然,有时候孩子并不认同,时间久了,学生都认为我有点自以为是,我却不为所动,直到那一次,我被尴尬地晾在讲台上。
2008年的中国女足成绩一落千丈,那天的班会课上我就着这个话题给孩子们讲:
“中国女足为什么沦落到今天,就是因为浮躁,辉煌之后丧失了自我......”
正在我唾液纷飞讲得津津有味之时,一名女生“呼”的一生愤然站起,看来她已经忍我很久了:
“老师,你整天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就你行!”
她的眼神里充满怒火,呼吸急促,她是C。
我直接就被震住了,不知道说什么好,欲言又止愣在当场。其他同学都在暗自窃喜——终于有人敢站出来为大家一吐为快了。他们注视着我,看我下一步怎么办。
要知道,过去我的课堂上,是就不会有学生敢如此“放肆”的,我一定会暴跳如雷,将胆敢挑战我的这个孩子赶出教室甚至会责令其家长到校。当时我的内心里的确怒火燃烧,想发脾气。但转念一想,必须忍下去,怒不可遏才是无能的表现,想到此,我说:
“的确,大家都认为我有点自以为是,我的很多看法大家并不是很认同,其实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但观点的不同不足以成为判断是非的理由,我们求同存异,我的观点也不强求大家接受,说出来仅供大家参考,以前我可能过于强势了,让大家感觉很压抑。我要感谢F同学,让我及时意识到了我的霸道。谢谢C同学。”
说完,孩子们鼓起了掌,仿佛打赢了一场战争胜利凯旋一样。这件事情过后,我作为班主任的威望不仅没有因为我的退让而有所下降,反而因为这片刻的心贴心的交流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孩子们都认为我是一个好说话、讲道理、且能接受意见的人。
通过你的暴力恐吓或许会让孩子不敢表达真实想法,班级里貌似风平浪静,而真实的样子却很可能是暗流涌动。孩子们的沉默不代表没有意见,学生选择隐忍的背后是内心的不认同,而内心不认同势必会形成隔阂,使得师生之间无法正常沟通,学生像演员,在你面前的一言一行,都是在表演,而不是本色演出。而好老师必须尊重孩子们的想法,哪怕表达方式不合理,或者想法本身不正确,但你都要选择理解。只有宽容,孩子们才能打开心扉,同你开诚布公地畅谈。有了这个基础,好的教育才能渐渐发生。
二、 摆脱常规思维,方能遇见未知的美好
敢说敢做的C古灵精怪,学习努力,成绩出色,体育也很好,是运动会的主力干将,个人魅力爆棚,走到哪里都能迅速成为中心人物。可是,一个周日的下午,她带手机被抓了。
我们学校是明令禁止学生带手机的,那个周日是孩子们放假返校的时间。我接到了宿舍管理员的电话,说班里的F带了手机,没收的时候激烈反抗,很不配合。我想这倒是很符合C的性格特点,她一定是会反抗的。
我赶到宿舍,把C带回办公室,这时候她还是脸涨得通红,表情中写满了倔强。说宿舍管理员态度不好,说话太难听,所以才反抗的。说完,把手机给了我,然后补了一句:
“电话卡我已经抽出来了,该删的也都删了。”
我说:
“好的,尊重你的隐私,把手机给我就行。下次放假还给你。回去安心学习就行。”
她走后,我看着这部手机,打开通讯录,想看看F同学的好朋友都是谁,里面存了各个任课老师的电话,翻了一个遍,就是没有我这个班主任的电话。心想:
“不对啊,怎么会没有班主任的电话呢?我再翻一遍。”
我又从上到下翻了一遍,一个名为“田鸡”的标签引起了我的注意,田鸡?不就是青蛙吗?应该没有人叫这个名字的。
我点开标签,一串再熟悉的号码呈现在我的面前,正是我的手机号。
我怎么成了“田鸡”了?这是给我起的外号吧。当时我就乐了,自己都不知道是被气乐了,还是被眼前的戏剧性场面逗乐了。
过了几天,我在路上遇到C,平静地问她:
“你的手机上为什么称呼我为田鸡?”
她大惊,然后笑着说:
“老师你身高一米六,身材矮小,关键还没有脖子,像不像田鸡?”说完她就跑开了,伴随着一路的大笑。
很快,孩子们都知道我知道了他们给我起了个“田鸡”的外号,当一件事情不再是秘密,就会很快流行开来。
直到今天,这批孩子们已经毕业近十年了,私底下还经常称呼我为田老师。
我也乐得接受,多次和孩子么调侃,这个“田鸡”的比喻还是很形象的,甚至有点栩栩如生了。想想自己小时候,也经常给我的同学或老师起外号,外号背后的恶意并不多,更多是喜欢和爱戴。
做老师的,一定不能轻易给孩子们的行为写结论,要想明白事情背后孩子的心理动机,你的每一次错误的判断很可能都是孩子心中不能承受之重。孩子天真烂漫,做事情自然有自己的独特想法,通常的认知不一定符合孩子的初衷。有很多美好,孩子还尚未表达出来,就被自高自大的成年人一棍子拍死了,为了自己所为的面子。教师的面子不是自己耍横要来的,而是孩子们发自内心赐给你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和折花的小姑娘的故事之所以至今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不就是因为尊重吗?
三、 今天的越界很可能就是明天创新的种子
C同学进入高三后,成绩更加突飞猛进,在全年级多次名列前茅。而成绩大幅进步的同时,她给我惹的“麻烦”依然在发生。
临近高考还有一周的时间,C同学请假出去理发,结果回来一看,她烫发了,尽管不是很明显,但仔细看还是能看出来。
C应该是故意选择这个时间烫发的,她明知学校是严禁烫发的。要是平常我会责令其把头发改回来,现在高考就在眼前,要是强行令其把头发改回来,以她一贯不妥协的性格,是不是会影响其备战高考的情绪?我思前想后,不知如何是好,在遵守学校规矩和维护她个人心情之间茫然纠结。最终我决定站在她这一边,但有些话必须说清楚,我对她说:
“你为什么要烫发?是不是觉得自己这几次考试都很出色,有点翘尾巴了,通过烫发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她笑而不语,算是默认了。
“烫发本不是什么大事,高考近在咫尺,我担心的是你因为模拟成绩优异而变得浮躁起来,你要保持好的心境,低调才是最嚣张的炫耀,最终拿下高考才是最重要的。头发随时都可以烫,高考是十年磨一剑的机会。取得好成绩才是我们的荣耀,而不是做一个另类的发型。明白吗?”
她点头认同。
但连锁反应很快发生,临班的班主任找到我,说你班里的C烫发了,我班里很多女生都攀比,吵着要出去烫头发。我只能一脸尴尬,说:“打个比方,张三不交作业,李四说张三都不教我也不交,这事情应该怪不得张三吧?”
级部领导找到我,指出C的发型不合规。或许由于高考迫在眉睫,领导也没多说什么。
就这样,最后的几天,C就顶着烫了的头发,在众人争议声中,参加完了高考。最后成绩出来,算是正常发挥,623分,只是她自己并不满意,直呼自己少考了20分。我开玩笑地说:“没办法,这20分就是烫没了的。”
后来,C考入警察学院,现已毕业,成了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宣传工作做得风生水起,自己制作的关于交通法规的视频让人们在幽默带来的笑声中知法守法,播放量近百万,自己笑称现在也算是警界“网红”了。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评价方式是群体性的、一刀切式的,而绝少个体性的、差异性的评价,后者才是更难、更需要智慧、也更重要的评价。面对偶尔违纪的孩子,我们应该以更加广阔的胸怀看待:今天的越界很可能就是明天创新的种子。
个性张扬的孩子思维活跃,总是想挣脱外界的各种束缚,而教师每天都应该如履薄冰,因为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就有可能带给孩子们伤害,最终这些伤害会形成一股可怕的扼杀灵魂的力量。
最后我想说的是,身为教师,要珍惜孩子们的“青春记忆”。因为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具体的个人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的成长,你的身影是孩子们青春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的样子很可能就是孩子看到的世界的样子,我们要力争变得越来越完美,全力以赴留给孩子们各种美好。每想到此处,我的内心都会萌发出自我提醒、自我督促的力量,这种力量促使我不断前行,让人性的光泽陪伴孩子成长。
前一篇:为师者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