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2017文综地理高考试题,我想吐个槽
(2017-06-13 15:58:34)
标签:
教育随想 |
学了三年地理,只考11个选择题,这未免太不狭窄了,这11道选择题是绝无可能将主要知识点全部覆盖的。更何况11道题中,有好几道充满争议,不是很严谨,老师们大多也是看了答案之后装出一副信誓旦旦的样子顺着答案的意思来讲罢了。我感觉,选择题的数量可以增加,但每一道题必须完美,选项之间没有这么多的糊里糊涂的中间地带。题目可以难一点,但必须保证要让选择题拥有毫无争议的答案。
目前11道题且有争议选项的命题方式,是能够体现高考题的选拔功能的。只不过未必能选出好的苗子,有些孩子稀里糊涂也做对了,但自己也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做对的。
不能让高考考场变成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好坏全凭命,做错了没处说理,只能认栽。这不是选拔,这是推卸责任,是耍流氓!
高考的选择题又叫客观题,这一点教学时间长的老师都知道。所谓客观,就是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选择题的主旨在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分析能力,应该注重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覆盖面要大。
遗憾的是,近些年的全国卷文综地理选择题实际上是用主观题的思路来命客观题,美其名曰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际操作中却严重变形,很多题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可能会说,要考虑一般状况下的地理事物发展规律,不能用特例来思考。这就明显是耍无赖了。多少创新是基于特例情况延伸得出来的?
著名历史特级老师魏勇说过:“现在的选择题不像选择题,像狩猎游戏,学生是猎物。命题人通过精心设计的陷阱让学生上当,于是,题目有了区分度和效度。”
可能命题人员受制于只有十一道题的出题空间,还必须在十一道题里区分出不同水平的考生,才出此下策的。可以说,弄一些模棱两可的题目也实属无奈。
但不合理就不能混下去,就要改革,增加选择题的数量,不行的话砍掉后面的选做题也可以。老实说,针对选做题,好多学校就只给学生讲一个,多年高考阅卷经验证明,旅游地理的平均得分一直不高,选旅游的也就越来越少。大部分学校都是让学生选环境保护的。选做题早已丧失了其原有的价值功能。
这些问题,都要面对,而不是得过且过。
再来说说综合题。36题没问题,中规中矩,这样的题学生做得很多,完全在学生能力控制范围内。
说说37题,这道综合题堪称整张文综试卷中最令人懵逼的一道题。
首先,四个设问的排序不是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最简单的是第(3)问,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这一问是送分的,不过我很担心学生在遭遇前两问,尤其是第(2)问之后,已经彻底慌神了,惊恐之下,会丧失基本的理解,把第(3)问想得太过复杂。其实这一问结合材料很容易拿到全分。
命题人之所以这么做,可能是要考查考生的心理素质吧。好的,算你狠。
再说说第(4)问,题干是: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减小的原因。答案是这样的: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答案共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从材料中勉强能够得出,材料中说了,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且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是第二个要点说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我有点异议。主要是材料并没有说明这座山的海拔高度,有可能这座山很高,体积很大,那么在2300米到2600米之间,水热在阴阳坡之间就未必有多么明显的交换作用。这句话只适合体积较小,海拔较低的山。能想到这一点的学生估计寥寥无几。
再来看第(1)问,让考生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答案是: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根据材料单峰变化的规律,不难确定是阳坡变化大。但是你要说干扰强度分布特征是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我觉得不一定。有可能阳坡在2000米的低海拔处,破坏较小,反而是高海拔处破坏特别严重,也可以导致曲线呈现如此变化的。当然,人类活动一般情况下是随着海拔升高而减弱的。你可以说我是抬扛,但这一点经不起推敲是显而易见的。
最让考生难受的是第(2)问。让考生判断在未收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答案是:(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这一问是第(1)问的延伸,还是建立在海拔2000米处,阳坡受到强烈人类干扰的前提下,才能得出来。若像我在上一问中的思考,估计依然存在争议。
从理论上来说,综合题作为主观题,是不应该有标准答案的,主观题的使命就是应该把学科素养好,思维缜密,逻辑性强的孩子选出来。但阅卷必须有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必须踩点得分,否则就无法保证考试的公正。两者的确很矛盾。这个矛盾在短时间内看来无法调和。
当然,难都难,偏都偏,题目本身是公平的。我丝毫不为我的学生担心,即使这样的题目,我依然坚信,基础好,做题素养高的孩子还是会考出好名次的。
以上只是个人浅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前一篇:做好文综地理选择题的锦囊妙计
后一篇:诉苦一点用没有,关键是自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