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文综应试技巧(七):不识庐山真面目

(2017-05-31 13:57:32)
标签:

教育随想

刚刚我的学生们又做了今年的青岛二模试题。在还有七天就高考的这个节骨眼上,孩子们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很让我放心了。但是11道选择题中还是有几道错得让人难以直视。出错的原因只有一个:审题能力不过关。

案例一:上海华谊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商之一,2008年以来在安徽无为县经济开发区的煤化工、氟化工和汽车轮胎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实现了“编队出海”的目标。据此完成10~11题。

10.华谊集团“编队出海”主要是为了

A.减轻环境污染 

B.增加就业机会

C.发挥集约效应 

D.调整产业结构

11.除政策因素外,华谊“编队”布局在该县经济开发区主要是由于

A.劳动力丰富廉价 

B.水陆交通便利

C.可用土地面积大,地租低 

D.与上海地缘相近

解析:审题有技巧,要借助题干中的关键词,也就是题干的眼睛,来确定思考的角度。因为人类活动做一件事情,肯定有很多个解读的角度,好多方向都是合理的,都是讲得通的。而题干一定会出现限制性的词语,圈定你的思考方向。

比如10题中,实际上上海华谊集团自己在安徽无为县搞了一个工业集聚,A项当然不对,工业集聚是要加重污染的,只不过方便污染的治理。B项增加就业机会感觉也对啊,这么多的企业一定会需要很多劳动力的。C发挥集约效应也没问题。 D项调整产业结构就不对了,应该就是上海华谊集团的产业转移,把低端产业转移到安徽去。 上海华谊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商之一,它不是高新技术企业,只是不适合在上海生存了,才搬到安徽去的。

那么如何在BC之间抉择呢?

这时候你再回头看看题干“ 华谊集团“编队出海”主要是为了 ”,看好了,关键词是编队出海,这个形象的比喻重心就是企业组团去了安徽无为县的目的。重点就是我们这些企业都集聚在一起,这才是题干强调的重心。B带动就业的说法明显不切题了,即使不集聚在一起也能带动就业。因此C项发挥集约效应才是正确的。

再看11题,题干“除政策因素外,华谊“编队”布局在该县经济开发区主要是由于”,这个题干强调的是为什么布局在该县的经济开发区,强调的是一个地点。 B项水陆交通便利的描述没有材料信心支撑,直接排除。D与上海地缘相近的描述与产业转移相冲突,真要是距离上海近的话,说明劳动力和地价都便宜不了,也不合适;A劳动力丰富廉价的说法本身是对的,但是没必要非要在经济开发区,整个无为县都是劳动力很廉价的,也不切题。只有C可用土地面积大,地租低的描述最切题,是正确选项。

案例二:

唐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所指“渭城”(现咸阳渭城区)、“阳关”(现敦煌市西南)是中国古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关卡要塞。阳关,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至明清时期被完全废弃。据此完成3~4题。

4.阳关,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后被废弃,对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战争 

B.与西方陆上交通逐渐衰弱

C.生态环境恶化 

D.丝绸之路导致人口西移

​解析:这道题很多同学误选了C项,这是受西域古文明的消失的原因影响。的确,过去的西域古文明的消失确实与生态环境恶化有关,包括全球气候变暖、荒漠化加剧,过度开垦等。但你回头看看题干,人家问的是古丝绸之路上一个必经关卡的废弃,是一个点。你这么想,就会发现只有B与西方路上交通逐渐衰弱导致的,这个选项是对的。当然你如果具备一点历史知识的话,这道题根本就不是事。

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是因为它有着难以克服的致命弱点:①陆路运输,要穿过一连串国家和民族。而西夏和奥斯曼帝国对商路的控制,影响到全线畅通。②陆上“丝绸之路”位于我国西部,深处内陆;而我国主要的外销产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区,大多在东南沿海。陆路外运,既不经济,又不方便。③陆路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要超过葱岭和戈壁沙漠,风沙弥漫,行程艰苦,依靠骆驼为运载工具的运输量有限,而且时间久,运费高,限制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④陆上“丝绸之路”的缺点,恰好是海路的优点。自14世纪至16世纪世界地理大发现以来,“丝绸之路”走向衰落。​

案例三:

​猕猴桃原产中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喜温暖、忌阳光暴晒,怕旱、怕涝、怕风,宜栽培于湿润、疏松、深厚的土壤。意大利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后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主要分布在阿尔卑斯山南部。图2是意大利区域图,图3是猕猴桃种植方式景观图。据此完成5~6题。
高考文综应试技巧(七):不识庐山真面目
​6.与中国猕猴桃原产地相比,意大利猕猴桃产区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A.热量充足

B.降水丰沛

C.土壤肥沃 

D.光照强烈

解析:​材料中明确说明中国南方低山丘陵种植猕猴桃,纬度一定在秦岭(北纬33度)以南,而意大利阿尔卑斯山的纬度至少也要四十多度。A项直接排除;B项降水丰沛也不合理,因为意大利地中海气候的降水量不及亚热带季风,关键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D光照强烈貌似很对,地中海气候的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强,但是题干怎么说的? 忌阳光暴晒!直接将D排除。只有C项可以选了,南方低山丘陵是红壤,贫瘠。不如意大利肥沃。

案例四:

​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超过了临界水位和强烈的自然蒸发作用,使得含有盐分的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滞留在土壤表层。随着地上生物量的增加(绿色覆盖的密度增加),土壤表层的可溶性盐分逐渐减小。图4为甘肃秦王川地区不同绿色覆盖下土壤盐分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第7~9题。
高考文综应试技巧(七):不识庐山真面目
7.4—7月间,该地表层土壤盐分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A.地上生物量增加,根系吸收盐分多 

B.地上生物量增加,抑制水盐上升

C.大气降水多,淋溶作用强 

D.灌溉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

8.若该地单一种植春小麦,春小麦收获后(7月底),导致该地土地表层盐分变化的主要气候原因是

A.光照强 

B.温差大

C.天气炎热 

D.多大风天气

9.若该地采取春小麦/毛苕子(牧草)套种的种植模式,其主要的生态效益是

A.增加绿色覆盖密度,防风固沙 

B.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C.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展多种经营 

D.延长绿色覆盖时间,减轻表土盐碱化

解析:第7题,审好题,问的是土壤表层,别看给出的图很复杂,你只需要看组表层的那个点就可以了。4到7月,盐分明显下降了,而这个时间段,降水不会很多,因为在甘肃,季风难以到达,更何况4--6月夏季风还没有来呢。D项的说法明显与图示信息违背,地下水上升不就加重盐碱化了吗?A项的说法违背生物学常理,根系怎么能直接吸收这么多盐分呢​?应该是生物的根系吸收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减轻了盐渍化。

第8题,​7月底以后,土壤表层的盐分开始上升,问的就是为什么盐渍化严重的原因。A项干扰性很强,很多同学认为不就是光照强的原因吗?其实,7月份直射点已经开始南移,太阳高度角已经开始减小了。加之,甘肃的降水也是集中在7、8月份的,此时降水偏多,光照并不是最强的,温差也不是最大的,风力应该是冬季最强。我在济南也有这种体会,最热的月份是8月,但8月的太阳不是最强的,因为从光照最强转化成热量最强是需要一个过程的。C项天气炎热才是说到了7月底之后的关键点上,气温高导致蒸发量大,盐渍化严重。

第9题,直接看到两幅图的对比,含盐量的坐标值用的不是一样的, 采取春小麦/毛苕子(牧草)套种的种植模式明显盐渍化很轻,于是一目了然,选D。

不用多说了,同学们,认真审题,看好关键词,理解好命题人为什么用这个题来提醒你,他的意图是什么。只有从正确的角度切进去理解,才能把题做对。

你的思考必须服从题干的约束,否则你的发散思维就是一场灾难,让你陷入犹豫彷徨的境地。

正可谓“不识庐山真满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还有最后七天,继续加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