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最后四十天应该这么过
(2017-04-26 10:54:25)
标签:
教育随想 |
以下内容部分摘自《学习力,我是这样考上清华的》一书。
有一个心理学现象叫做“幸存者偏差”,意即当你取得信息的渠道仅仅来自幸存者的时候,你形成的认知很有可能与实际情况有着天壤之别。比如当你的头脑中全是俞敏洪、乔布斯、比尔盖茨、马云的时候,你就会想当然认为上不上大学也就那么回事,上面这些人有的复读好多年,有的大学辍学,不照样成为精英了吗?要知道,失败者是没有发言权的。从整体上说,名牌大学毕业生未来的整体成就一定比普通大学毕业生的成就大,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不排除极个别的另类者,能在一个平庸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但你凭什么就认为你一定就是那个最特殊的一个?
人的一切痛苦都源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很多孩子成绩不好,又不愿意承认,于是自己该自己找了很多借口,聊以自慰。别整这些没用的了,赶紧去学习吧。想把高考考好了再说。
远离“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的学习状态。牢记你的知识量是学习效率和有效学习时间的叠加结果。注意,必须是有效学习时间。那些你坐在书桌前打瞌睡、想鹿晗、长吁短叹、走神发呆的时间不能算数。
孩子们,高考最后冲刺阶段,一定要不断挑战自己的边界。学习,不是比拼谁学得最苦,或者谁的心最“诚”。做题也是如此,不要总在熟悉的题目中打转转,遇到难题更要迎头冲上去,拼尽全力搞明白,进而彻底消化。唯有如此,你才能离开舒适区,去挑战未知的知识点,获得新的能力。总是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不肯触摸令自己痛苦的事情,其本质就是在逃避。
最后四十天,时间宝贵,高三的孩子,越大越是要面子,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好意思问同学,不好意思问老师。自己闷头搞了一节课,依然满眼迷茫。不要让时间空耗,自己认真思考后还是突破不了的题目,就要果断问老师问同学。问问题不丢人,考不上好大学才丢人!
踏下身子扎扎实实,不要被“好像会了”害了你。浮躁的孩子听讲的过程总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都会了。结果一做题还是不断出错。克服“浮躁”,其实很简单。强制自己做到以下几点:
一、别看答案,自己从头到尾推理一遍,整个过程确保自己独立完成。
二、每一个步骤都要弄明白背后的原因,用到的知识点和做题技巧分别是哪些。
三、找几道类似的题目来做,一次性顺利做出才行。
高考的每一场考试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因此大家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对了,还要做得足够快。高手对决,拼的就是速度,是准确率。每一张试卷的的不同题型都要给自己规定好时间,强迫自己集中精力,一旦确定答题思路,就要快速想出答案。
学会最大限度利用零碎时间。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复杂的任务和机械的任务结合在一起。举例如下:
简单机械的:跑步、走路、坐车、上厕所、散步、爬山、洗澡、刷牙.....
复杂复杂的:记单词、背公式、整理解题思路.....
把简单复杂的事情记在小纸条上,记上几个单词、生僻字等,在做简单机械的事情的时候来进行强化巩固。当天消化,用完就扔。每天的积累会形成你绝对想不到的惊人效果。
不要对自己抱有过高的期望,过高的自我期望就会产生过大的压力。当你害怕在考试中不能得到满分,或者不能赢得一场比赛,为了避免恐惧,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参加。让自己没有机会出错,以便维持自己心中那个高大光辉的形象。可是,你能不参加高考吗?
一旦考试遇到挫折,要第一时间接纳自己,不要过分内疚自责,这样你才能不用消耗大量精力去安抚自己那颗受伤的心灵。能做到直接面对问题,不耍性子的人才是内心真正强大的!
针对个人具体情况,制定学习计划。一份好的学习计划,必须具备四个基本要求:1.实现计划后一定要有成就感,即通过你的努力你是可以收获到巨大自我满足感的;2.上手容易,起点低,很适宜自己当前的学习状况;3.时间短,不用经过太长时间的等待计划就能完成;4.目标可期,也就是可行性强,能在执行之前,就有一种必能实现的预感。
孩子们,行百里路者半九十,继续坚持,勤于思考,一鼓作气,拿下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