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题干是你思考的方向,而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2017-04-24 10:09:19)

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就是人经常会受到刚做过的事情的影响。也就是说,你为下一件事做的决策是会受到刚刚做过的上一件事情影响的。

高三的孩子频繁进行的考试同样如此。孩子们做过的试题就会带上上一套题的明显痕迹。

这不,前五套试题用的是衡水金卷,这几套试题的特点是综合题的材料非常新颖,面对材料的新颖,即便设问是常规的,是孩子们熟知的,题目的答案也几乎全部来自材料,几乎用不到课堂上平时大量训练的积累的知识。

于是,五套衡水题做下来,孩子们牢固树立了“材料意识”,知道一定要穷尽材料信息,挖空心思对着材料的暗示使劲挖掘。

这本来没有错。但做的第六套试题是河北邯郸一摸试题,这套题有着与衡水金卷明显的不同,综合题材料呈现相对淡薄,设问也很中规中矩,答案的组织更多是需要孩子们调动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本来难度不大的一套试题,可是由于前面五套衡水金卷的影响,部分孩子们又变得很不适应,分析的重点又倾斜在材料上,发生了对材料过度解读的情况,变得神经兮兮磨磨叨叨。

讲评课结束后,我就被很多孩子围住,问这问那,孩子们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同样的答题策略放在这套题上就不适用呢?孩子们感觉做题就像伺候一个神经病人,这个病人喜怒无常,难以捉摸,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任你怎么做这个病人都不满意。

我对孩子们讲了如下的话:

不要着急。做好一道题当然需要解读材料和调动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这是组织答案的两个文字来源。原则上说,应该是材料第一,课堂所学第二。必须要把材料放在首位。

一套好题,就是要将材料信息和课堂所学知识巧妙结合在一起,能做到二者兼顾完美融合的试题。如果仅凭材料的阅读就能把题目做好,这就不是一套好题,因为这样的试题过多抛弃了课堂所学,会让学生有“不用听课也能把题目做好”的感觉。如果仅凭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就能把这套题做好,这也不是一套好题,因为这样的试题完全就是课堂知识的生搬硬套,没有新意,缺乏创新。

大家回头看看高考题,仔细体味材料和设问,你就会发现这些经典的试题的确做到了材料和课堂知识的完美结合。材料信息的呈现“有理、有利、有节”。暗示恰到好处,做起来感觉非常好。像高手对决,有英雄心心相惜的感觉。

当然,近些年高考文综的试题文字量越来越大,大有像材料进一步倾斜的趋势。但我不这么认为,任何时候,一套好的高考试题都是需要紧密联系教材的,是一定要着力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状况的。

我们平时做的模拟题的水平自然不能和高考题想提并论,试题以及答案的匹配难免出现瑕疵,我们要看透这些瑕疵,不要过分自责,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甚至为了一时成绩下降而灰心失望,乱了阵脚。

但教训我们必须要认真汲取,为什么我们换了一套题,一套本以为按常规思路来就能做的很好的试题,大家反而不适应了呢?病根就出现在了审题上。大家并没有做到以题干的要求来确定答题方向,而是天真地以为自己做了五套衡水金卷,得出了必须深挖材料信息的经验,以为掌握了做题的尚方宝剑,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于是堂而皇之地将这些经验移植在另一套试题上,丝毫不顾及这套题的题干具体是怎样问的。

说的深一点,就是大家的应试水平还没有到能随心所欲、见招拆招、出神入化的地步。总是想着既往的经验,试图用过去的答题模式来解决新的试题,这无疑会让你放弃对题干的仔细研读。你的精力重心都在对过往经验的追忆上,根本无视眼前鲜活的问题。

题干的要求决定了你的思考方向,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这是毋庸置疑的。题干很简短,只有一行字,就是这一行字,你需要用专注的态度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研读,审题的过程一定要慢下来。确定好了答题方向,接下来才是组织答案,答案的组织一定要仅仅围绕题干的要求。

先从材料中搜寻,符合这个方向的,我们就用。不符合这个方向的,就要果断放弃。你不能留恋材料,把明显和题干要求不相符的信息也用上,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用了也不用,因为和题干根本不搭界。

对照分值,确定要点数量,材料一旦不够用,那就要调动你的课堂所学来补充。

这就是答题的规范流程。

同学们不要为材料而材料,材料当然重要。但再重要的材料也首先要符合题干的要求。

牢记这句话: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不抬头看路只顾拉车的人,或许正在南辕北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