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考场上的终极PK,也许真的需要一点运气

(2017-04-19 10:53:26)
标签:

教育随想

刚刚做了一套文综试题,11个选择错了2个,但我不服气,我不认为答案就一定是最合理的。综合题也出现了些许理解上的差异,对于答案我也不完全认同。但我这种不认同又怎么样呢?如果讲评的时候说给同学们听,同学们势必会赞同我的想法,因为他们面对自己做错的题目也有自己的想法。其实,别说平时做的模拟题了,就是高考题也有个别题目是有争议的,但错了的就是错了,不可更改。身为教师最大的痛苦就是必须顺着答案的思路来讲,哪怕自己心中并不认同,也要想尽千方百计讲得天衣无缝,把自己认为对的那个选项批的一无是处。
没办法,高考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一场征服,对你个性思维的征服,你要是胆敢释放一点不一样的思维,那就要丢分,别上大学了。
我之所以上课不会轻易表达我对试题的个人意见的原因就在于此,表达的多了,学生的思维就会发散出去,这对他们备战高考没有任何好处。
因此,做题的过程就是丧失自我的过程,完全按照题目的意思来,仔细揣摩命题人的意图,战战兢兢,谨小慎微,不能越雷池半步。
仔细想想,真正牛逼的不是题目怎么样,而是答案是什么样子的。同样的题目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理解,可能会有四种合理的解释ABCD,但是答案就给了三种ABC,如果阅卷严格按照答案来,那么回答出D的孩子就太惨了,尽管也合理,可是拿不到分数。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高考阅卷中。
话又说回来,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需要对考生进行有效区分的,必须把孩子们分出三六九等,如果答案考虑得周全的话,必然会惠及更多的考生,使得得分更加容易,这就会不利于考生的区分。
想到这儿,背后一阵凉气升腾,忍不住颤抖了几下。
这么说,高考是有一定的运气成分的。当然大多数题目没有争议,那几个别有争议的地方就会成为尖子生们成败的关键。比如一道选择题4分,B和D都很有道理,最终答案是D。那么选B的孩子就会丢掉这4分,如果一个孩子运气不好,接连在有着争议的地方赌错了,那么四场考试下来,这个孩子就可能在无可奈何中丢掉二三十分。这也就意味着这孩子虽然具备考入顶级名校的水平,却有可能要上一个档次不高的211大学了。
换言之,全省前二百名的水平都是差不多的,分数的差距主要来自争议题目的发挥,碰准了与标准答案一样,他就是是前一百名,不幸赌错了,就是后一百名。
当然,争议的题目还是比较少的,实力仍然是决定高考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班里的尖子生们,在最后的复习冲刺中,无疑是相当痛苦的,他们能轻松做对绝大多数题目,却不得不花费巨大的精力来思索一张试卷中为数不多的拿捏不准的题目,他们思来想去,彷徨犹豫,难以定夺。苦苦钻研材料中的细节,以便能找到能果断做出决策的那一点点依据。眼睛重复扫过文字、图例和题干,看一遍再看一遍,终于豁然开朗,体会到了一剑封喉的感觉。当把自己认定的确定无疑的那个答案写上去的时候,他长舒一口气,面带着得意的微笑。
答案出来了,他自信地拿过答案,由于太过自信以至于他只是随便瞥了几眼。啊?我怎么做错了!我想的应该没问题啊。自信消失,他颓然坐下,垂头丧气。
没办法,最大的痛苦就是你要被逼着按照你根本不情愿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到头来却依然被抛弃。
其实,有一个技术上完全可行的减轻这种争议题目对一部分孩子造成的损失的办法,就是四个选项中,考生如果选了明显不对的那两个,直接就没分。选择对了的,自然得4分。选了另一个也有一定道理存在一定争议的,可以得2分。做到这一点技术上完全没问题。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正经历上述煎熬的孩子和老师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