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古时候,有个叫张三的人,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积攒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他总是怕别人偷去,就找了一只箱子,把三百两银子钉在箱中,然后埋在屋后地下。可是他还是不放心,怕别人到这儿来挖,于是就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纸张上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字,贴在墙角边,这才放心地走了。谁知道他的举动,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半夜,王二把三百两银子全偷走了。为了不让张三知道,他在一张纸上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贴在墙上。张三第二天早上起来,到屋后去看银子,银子不见了,一见纸条,才恍然大悟,知道银子一定是被王二偷走了。
这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其寓意是,本来想要把事情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和“欲盖弥彰”、“不打自招”是同义词。
距离高考还有六十天,媒体、家长、学校、老师等方方面面都开始将目光聚焦在考生身上。担心孩子们随着高考的临近,不堪压力的重负,吃不好睡不好,心情紧张而焦虑,忧心忡忡......
于是,媒体上开始刊登考生如何调试备考心态的文章,学校请心理专家来做报告,老师变得比以往更加关心同学,家长更是焦躁不安,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围着孩子问个不停。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要相信孩子的自我调试能力,十七八岁的年龄,是完全可以应对高考来临的压力的。更要相信集体的力量,五六十个孩子在一个班级内浴血奋战,众志成城,其形成的整体氛围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慰藉。周边皆如此,我亦理所应当。一个玩笑带来的爽朗笑声是足以溶解掉所有的忧虑的。
这个时候,外围的人需要做的就是不要做“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傻事。
你要不说,啥事没有。你一说,孩子反而意识到了,随意就成了心中难以解开的结。比如,“忘不了”保健品公司的工作人员发的宣传册子上经常有这样的标题:“高三后期,记忆力下降,就要吃忘不了!”如果孩子没有看到这个标题,他就不会朝着自己记忆力是否下降这个角度来想。不幸看到了,他就会意识到:“哎呀!可不是吗?我这两天却是记忆力下降的很厉害。”其实,每个人对自己的记忆力的期待都是很高的,没有一个人会对自己的记忆力满意的,每个人都会忘事的。这本来是一件普遍的很正常的现象,孩子却担心起来,怀疑起自己来。你说这不是自找的吗?
还有的家长明明是自己担心紧张,偏偏要把这种情绪以极不明智的方式传达给孩子,见到孩子就问:“孩子啊,千万别紧张,考好考差都没关系的。”一天恨不得能给孩子说上三遍。本来很正常的孩子也被你折磨得不正常了。
再就是迷恋什么“高考食谱”。这事就更扯了。高考成绩主要取决于平时的努力所塑造的实力,孩子平时就不好好用功,到了6月6日晚上,你就是让孩子吃上一肚子海参鱼翅,又有什么用呢?至于6月7日的早餐是喝小米粥,还是一杯热牛奶,这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喝什么都一样。家长需要做的就是知道基本的饮食注意事项就可以了,比如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多补充蛋白质,切忌孩子吃冷饮等等就行了,真没必要搞得神经兮兮的。
什么叫平常心?就是平时你咋样到时候还是咋样,保持平时的饮食、作息规律,不要刻意做出改变。越刻意做出的改变,越会让孩子感到不适。
昨天的晚自习,我就给孩子们讲了上述道理,最后我强调:高考是你一个人的事情,独自应对就是最好的自信。给父母打电话,告诉他们,我一切都好,你们忙你们的,我在学校好好学习,别有事没事就来骚扰我。
父母要明白,你和孩子之间是需要有界线意识的,你是你,他是他。他的人生问题必须由一个人承担,孩子一个人的担当就是从独自一人应对困难开始的, 一个人自我价值的获得只能靠自己挣得。你对孩子所有的越俎代庖的资助,表面上看都是爱,其实也是害,会让孩子养成对你的依赖,这就意味着孩子自己已经丧失了进取的动力了。你没看到“啃老族”越来越多吗?也奇了怪了,总有父母喜欢被孩子啃老,总试图通过帮助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这不是犯贱吗?
昨天读到meiya的一篇文章,她写到:“父母自己很成功的,他们会害怕孩子不如自己成功;父母不成功的,他们会害怕孩子和自己一样失败,进而期待孩子获得自己不曾得到的成功。
父母当然应该对孩子有期待,但这个期待是让孩子能够做自己,成为自己,而不是扭曲自己去满足父母的需要。
高考就要来了,家长、考生、老师,但愿三方能各司其职,坦然面对,都把各自的工作做到极致,结果就一定是非常理想的。
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