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多年的阅卷经验告诉我,很多考生在回答文综综合题的时候,思路是有的,也能答出一些要点,但就是回答问题不完整,要点不全面,抑或是要点答了很多,很多都是无效的,滥竽充数无法得分。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回答的要点更加全面呢?
首先,审好题是关键。想象自己是一个狙击手,审题就是瞄准的过程,一定要慢下来,对题干的限定词认真揣摩,看准题干要求回答问题的角度。如今的设问没有那种空洞笼统的,都是带有很多附加条件的。你一定要注意到题干的各种定语。常见的动词和名词,我在这里稍作总结。如下:
“描述”:详细描写;先总体大概描述,后具体细化描述;不必解释理由。
“简述”:概要描写,从各个具体要素出发大概描述,不必细化描述,不必解释理由。
“说明”:相当于“罗列”要素,各要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必解释理由。
“分析”: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必须解释原因和理由。
“影响”: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本地区影响和其他地区影响;经济 社会 环境的三方面影响。
“评价”: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
“原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意义”:正面的的积极作用。
考生只有审好了题,才能确定正确的答题方向,保证你的思考才是对路的。否则,一切的努力都是无效的,南辕北辙的。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其次,就是穷尽材料信息。文综地理的材料包括文字、图表、图例等,考生应当练就明确的“材料”意识,忘却课堂以及大量做题形成的惯性思维的干扰,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尊重材料。边阅读边用笔圈圈画画,提取出最有用的信息。记住,答案都在材料里。
我的理解是,文综考试实际上就相当于你生活在大清朝的后宫,你是一个太监,你需要随时随地对慈禧老佛爷察言观色才能生存下去。材料就是慈禧老佛爷。慈禧老佛爷一颦一笑都是在反应自己的内心活动,你站在旁边要对这些表情的暗示明明白白才行。
材料的每一个信息同样都是在暗示你,你凭什么猜透命题人的真实意图呢?就要凭借你的地理学科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你的地理素养就是一架桥梁,连接了材料和答案。
近些年越来越重视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你要一字一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很多题目凭借材料本身就可迎刃而解,根本用不到你掌握的知识和积累的那些经验。
于是,挖掘透彻材料信息就成了你能不能将要点回答完整的关键。很多考生总是不习惯现场对材料的解读,总想凭借过去的经验来解决。有了这种想法,势必对材料的解读很不完整,甚至对材料信息的呈现变得麻木不仁,遗漏要点是肯定的。
重要的话我要重复n遍,同学们一定要:
死读图文!穷尽信息! 死读图文!穷尽信息! 死读图文!穷尽信息! 死读图文!穷尽信息!
死读图文!穷尽信息!
死读图文!穷尽信息!
死读图文!穷尽信息!
死读图文!穷尽信息!
......
最后,材料不够经验补充。每个设问后面都标着分值,考生要学会根据分值确定要点数量。通常来讲,高考是2分一个点。一道6分的设问,大约需要3个点。但有时候即使你穷尽材料信息也实在想不出3个点,那怎么办?在材料不够的情况下,就要向课堂和做题经验要答案。大量训练后学生会对很多设问很熟悉,大脑中是有既定思路或相关知识的积累储存的,那就拿来主义好了。但这种知识迁移也要本着尽量契合材料的原则,选择沾边的靠谱的,不要将八竿子打不着的搬过来。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适当多答。6分的题一般需要3个点,但你真的不能只回答3个点,因为你无法保证你写的3个点就一定是答案的3个点。保险起见,你一定要多答一个点,多答上去的这一个点不是纯凑数,寻求心理安慰的,也要是本着紧密联系材料的原则,与设问密切相关的。
意识到这三点,相信同学们的综合题会越做越好。
最后67天,孩子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