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很多同学做地理单科的试卷成绩还是不错的,但政史地三科合成一张大卷的时候,成绩突然会变得极不稳定,甚至惨不忍睹。
这当然与试题数量严重压缩有关。每一科在文综试卷中只有区区十个左右的选择题和两三个大题。不像单科二三十个选择题和四五个答题。题目数量越多,越能体现一个人这个学科的真正实力。因为题目越多,考查的知识点就越多,让你发挥的空间就越大。题目越少,知识点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偶然性随之加大。这就如同乒乓球比赛,以前是21分制,为了限制强大的中国队,改为11分制。每一局的分数越少,偶然性就越大。
当然,面对这一客观现实,我们无能为力。
下面要说一说,面对大文综中的地理试题,我们应该如何调整策略,避免失误,提高正确率呢?
这要先从课程标准对同学们的要求说起。
我们学一个学科,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这个学科中枯燥的知识,做到这一点太容易了,死记硬背就可以了。这不是高考对大家的要求。因此,首先要摒弃“学习文综只要我下大力气强行背熟知识就可以了的”荒谬思想。
这并不是说基础知识不重要,它们当然是重要的。重要在哪里呢?因为这些知识是载体,是一个平台。我们首先要理解掌握好这些知识,从而借助这些知识来培养自己关于这个学科的科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才是课程标准对同学们的终极要求。同学们要把这些知识内化成自身的价值观,成为看待周围生活的一种思考方式,是能影响到你未来人生走向的一些借鉴。
现实中,很多孩子知识掌握得不错,但内心是没有意识到这些知识是要帮着我理解生活中的常见问题的,是要在我未来一生中给我提供决策依据的。这些孩子只是把知识当成了知识,把知识当成了通往高等学府的拦路虎,以为跨越这些知识,就能顺利取得高分。换言之,只是学了这些知识,并没有主动去消化吸收,变成凝聚在自己血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实中很多人都知道“粒粒皆辛苦”,但他们依然在浪费粮食,就是这个道理。单纯凭借对知识的掌握就能取得高分,这在以前可以。可是面对全国卷,无异于痴人说梦。
近几年的全国卷,同学们都深有体会,感觉距离教材越来越远,很多题目貌似和教材没有任何关系,学不学地理没有关系。是的,表面上这些试题对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涉及很少,但是对地理思维方式的考查越来越多。呈现的材料都是全新的。自然地理试题一定是你没有触及过的,谁也没有见过的,非典型性的。人文地理试题更是五花八门,因为人类活动在不同地域的表现总是不同的。你要想恰当理解好这些全新的地理情境,就要凭借自己多年来养成的地理思维。唯有理解精准,才能把题目做对。否则,只是想照搬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肯定会撞一鼻子灰。
地理学科和政治历史还略有不同,地理学科的实质内容变化性更强,时间空间不同,人们做出的选择采取的活动就不一样。政治和历史的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的理解都是固化的,都是由编写教材的人都清楚明白地告诉你的。你就要背熟!政治历史的难点在于突破材料本身,一旦材料读懂了,后面的理解并不像地理学科那样多样。
以上为备考理念,这一点必须调整过来。好好研读题目材料,不要受到自己以往做题经验和教材本身的影响。你要知道:当你拥有了良好的地理思维,地理教材就可以扔掉了。
比如:贯穿地理学科的三大思维方式就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防灾减灾。凡事都要学会用这些观念来理解,不要生搬照抄。
接下来,还有一关,那就是阅读。
阅读,就是你能不费力气顺利读懂试题材料呈现的信息。说起来简单但现状是大部分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是很差的。急功近利的教育体制让同学们疲惫不堪,厌学成了普遍现象。要不是高考这个功利目标这前面诱惑着同学们,真的难以想象同学们还会不会主动学习。想想放了寒假暑假,你能耐得住寂寞,一个人坚持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吗?我猜大部分孩子做不到。我们的语文教育从高一开始就死抠那些无聊的字音、字形、标点、病句,大把的好时光用来研究这些枯燥至极的东西。造成的后果就是阅读兴趣并没有培养起来。阅读又是写作之母,于是,我们的孩子也写不出好文章。
现在的文综试卷的文字量越来越大,面对全新的一段文字,你能不能平心静气,拿起笔有重点的圈圈画画,真能读懂文字图表背后要表达的意思,变得极为关键。有的孩子神经兮兮,紧张得不行,也能看懂,但需要重复读好几遍,白白浪费了大把时间,导致做不完。
审题同样需要阅读。连题目让你干什么都没搞明白,还做什么题啊,白忙活。
你只有阅读精准之后,才能用习得的学科思维理解正确,然后才能把题目做对。
最后总结一下:
一、文综成绩差的同学们,知识固然重要,你更要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学科思维上,超越知识本身,内化成如影随行的能力才是王道。
二、刻意练习阅读能力。专注、持续、顶住文字不放松,像数码照相一样过目不忘,然后将关键词与学科思维恰到好处地契合在一起,得出准确的结论。
最后的80天,同学们加油!
我在一旁为你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