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让理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7-02-06 19:54:41)
标签:

杂谈

尊敬的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在开学的第一天给大家分享个人的一些读书心得。

身为教师,我们都想拥有自己的绝活,让学生喜欢自己,让自己的课堂精彩纷呈,让自己魅力四射。实现上述目标,打通你的任督二脉,轻松变成武林高手的秘籍就是——读书。

教育类的书籍是我们提升教育理念的最迅捷的方式。2016年我继续阅读了全国教育界大咖的最新著作,比如王开东、魏勇、蔡朝阳等。今天我最想给大家介绍的是吴非老师主编的一本小册子《一盏一盏的灯》。

这本书从普通教师的日常生活细节入手,深入分析教育常识。可以迅速化解教师的内心困惑。知道对于教育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面对抉择,我们应该如何端正我们的价值观。对于教师而言,秉承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永远是最重要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什么比怎样教重要得多。

在各种赞美教师作用的比喻中,我比较能接受的是“灯”。一个人在接受基础教育的12年里,会有几十位教师教过他。他会记住其中的多少人呢?有多少人能像灯一样在他生命中长久地闪烁呢?他会记住的是美丽的爱与微笑,——那些在他跌倒时轻轻扶他站起来的,那些在他迷惘时给他指过路的,那些在他攀登时托了他一下的,那些在他绝望无助时投来信任的目光的......那些富有智慧的人,那些有鲜明个性的正直善良的人,像一盏盏的灯亮在他面前,留存在他童年世界最早的画面中,成为青春歌谣中难忘的意象。

那一盏亮着的灯能照耀孩子们走多远呢?和任何职业群体一样,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追求灵魂幸福。然而,每一个来到学校的孩子,都希望在这里找到朋友,找到精神标杆。教师是一盏灯,人的能力或许有差异,但我们多多少少能照亮一个学生一点点路,仅此而已。一个学生在基础阶段可能会遇到很多个老师,你就是其中的一盏灯:你亮一点,他就可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他可能不得不徘徊。所以,老师们,让我们都亮一点吧!

举个例子:

第一篇文章是《我想听你把话说完》讲述了一个老师参加优质课比赛,临下课提问一个孩子。结果这个孩子表达上出了问题,吞吞吐吐,耽误了好几分钟,以至于这节课没有顺利按时间结束,拖堂了。文中写道:

不拖堂是好习惯,但这位教师拖堂一分钟,是要保护一名小学生的自信,同样也是在展现教育的文明。是教师个人竞赛的名次重要,还是学生的自尊与信心重要?在这位成熟的教师心中,不是什么苦难的选择,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都会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第一位。

下课了,她回到选手座位席坐下,身边相熟的老师凑过来说:“你太可惜了,这次因为超时要吃大亏了!”她轻轻扭过头去,自言自语地说:“这种时候,没得选的。” 

她有得选吗?面对孩子清澈的眼眸叫“停”?仅仅为了遵循那个所谓的游戏规则? 

那几十秒钟,她只看到学生额头上沁出的细密汗珠,只看到孩子心底张皇的犹豫,那几十秒钟,她只想让她安心把话说完,仅此而已。今天,一个孩子慢慢地把话说完;将来,有一天,当他的发言准确简练,既精彩又睿智的时候,他会不会偶然想起,曾经有一个教师微笑着鼓励他“别着急,想清楚,接着说……”

她只是觉得,自己做了一个教师该做的事。

不远的话筒传来了一串满满数字的声音: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平均分…..扣去超时分,最终得分…..

不知怎的,这些声音,离她很远。她的心里很安静。

作为文科老师,人文社科类的书籍对于拓展自身业务素养同样是必不可少的。2016年我阅读了大量历史方面的书籍。读完后才深刻领会到文科是一家这句话。读着读着就能触动地理这个学科方面的知识,两个学科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很多单靠地理知识很难解释的现象变得迎刃而解。没有一个学科是孤立存在的,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你就会在不经意间收获很多不同领域知识碰撞产生的惊喜。这正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快乐之源!

比如:哥特式建筑和古希腊罗马建筑之间的区别就可以很好地用气候方面的知识来个同学们解释。

《美国学生世界地理》这本书是美国学生地理学科的科普著作,通俗易懂。里面提供了我们的教材很难涉及到的分析问题的角度,拓宽了对地理知识的解读方式。(幻灯片展示)

比如,对地中海区域的形象比喻,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幻灯片展示)

金山老师主持的《金山夜话》闻名整个济南市,尽管他本人颇受争议。但他的书我都要么买来看一看,去年他出了一本《教养》。里面又对很多概念的重新定义:

真正的成功应是这样:不管别人怎么看,真心满足并欣赏自己的生活;知足地活着;不为各类商业炒作所诱惑;能享受寂寞孤独;无需和别人攀比,有自己的主见,更不会以世俗成功的标准,去炫耀和刻意证明自己;生老病死——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能坦然安详地去面对。

文学类我读了王小波和余华的很多作品。两个人都是大师级的任务。文字干净利索。对社会现象有自己独特的分析。读过之后,内心深处也会种下独立思考的种子。

王小波的经典语录列举一二:

一个常常在进行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战斗

有些人认为,人应该充满境界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调低下的思想。这种说法听上去美妙,却使我感到莫大的恐慌。因为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总和就是我自己;倘若去掉一部分,我是谁就成了问题。
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按这个标准,别人说我最善良,就是我最邪恶时;别人说我最邪恶,就是我最善良时。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

余华经典语录列举一二:

作为一个词语,“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无论多么美好的体验都会成为过去,无论多么深切的悲哀也会落在昨天,一如时光的流逝毫不留情。生命就像是一个疗伤的过程,我们受伤,痊愈,再受伤,再痊愈.每一次的痊愈好像都是为了迎接下一次的受伤.或许总要彻彻底底的绝望一次,才能重新再活一次。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我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孤单之中。学会了怎样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也许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忠于内心 、忠于自我。

我思故我在!认真读过这些闪耀着思想光辉的作品,就能意识到,一个人的独立思考才是他的唯一标识。从中学阶段,就应该给孩子种下思考的种子,让孩子们懂得基本的敬畏与崇高,知晓何为真善美,长大后能在选择之际做到捍卫常识,为即将到来的更美好的社会培养公民!

课堂上我将在上课的前几分钟和同学们一起分析热点事件

比如,关于抵制日货是真的爱国吗?台湾高中生装扮成纳粹进行运动会入场给你的启示是什么?你对抗日神剧中手撕鬼子的情节设计是怎样看的?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学生慢慢地会得出理性的结论,这是一个回归常识的过程,是一次价值观的重新矫正的过程。几分钟的时间,就会真正影响学生的一生。

好的老师,不是学生惧怕的,而是学生发自内心尊敬的。敬畏,敬畏,关键在于第一个字——“敬”。上出好课,是一个好老师的前提。

所谓好课,不是仅仅把你那点学科的专业知识讲精讲透就可以了。更重要的你要博览群书,将包罗万象的世界呈献给孩子,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让孩子的思维突破教师的围墙,抵达遥远的世界。

好的课堂,就是将哲学、历史、人文等知识恰如其分地融入课堂,深刻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既能取得功利的高考成绩,还能为人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硬的基石。

好的课堂,是学生盼着你来舍不得你走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舍不得走神,被你的激情与博学深深吸引住的课堂。

阅读,应该成为我们当老师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在阅读的推动下,你会不知不觉拿起笔,写下属于自己思考的文字。你会沉浸在整个过程中,体验丰盈的愉悦感。

个人博客点击量接近25万。

文章两次被新浪网首页推荐。

在校报《离离草》发表多篇文章,获得了好评。

很多文章被家长在微信上转发,更是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动力。

就漫长的一生而言,教师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然而,我们有可能长久地存在于彼此的记忆中,因为学校里发生的一切,会随着岁月的河一直流淌到遥远的未来,有些事,时间隔得越长,越能看得清晰。

一个老师的荣耀是存在于学生的记忆之中的。

(幻灯片展示相关照片)

最后要给大家呈现的是夏昆老师的一篇短文《我不愿意做这样的教师》中的片段。

我不愿意做这样的老师,以为学生的成绩就是学生的一切。我会告诉他们,人生其实很长,每个阶段的要求都不一样,即使现在成绩不好,只要你能好好做一个人,你就会获得很多。

我不愿意做这样的老师,看见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图办,就“恨铁不成钢”。我会告诉自己:铁就是铁,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变成钢?除了钢和铁之外,还有金、银、铜、锡、铅,只要他们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这世界就会精彩。 

我不愿意做这样的老师,除了教材教参之外几乎不看别的书,除了上班上课之外几乎找不到其他的事情做。我会告诉自己,想学写诗的人,诗歌之外的工夫其实更重要,我还会告诉自己,世界其实很精彩,不要让自己的世界变成灰色。

我不愿意做这样的老师,以为教材就是真理的代表,更不允许学生对课本提出疑问。我会告诉孩子们,鲁迅尽管深刻,但是我不喜欢他的刻薄;莫泊桑的《项链》其实并不是要揭露某某阶级的虚伪,只是想告诉我们人生中充满了偶然。

我不愿意做这样的老师,以为老师的价值所在就是一贯正确。当学生在课堂上当面指出我的错误时,我会当着所有学生的面向他表示感谢,然后下课之后告诉他不是每个人或者每个老师都能接受他的做法,所以以后要慎重一些,但是我仍然十分感谢他。

我不愿意做这样的老师,不顾一切地占用学生的时间,恨不得他们睡觉都梦到上我的课。我会告诉自己,不管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我教的专业对于学生来说都只是很小的一个部分,他们需要的是整个世界,我应该给他们开一扇窗户。

我不愿意做这样的老师,以为教育可以替代一切,以为自己可以做到所有。我会承认:有很多我没有教好的学生,更有很多我教不好的学生。个人的力量总是很微弱的,只要我无愧于心,就可以坦然面对了。

多年以后,后代会怎么看待我们呢?也许他们会说:“唔,在那些年代里,我的老师曾带着梦想在工作。” 这就很好了。

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