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学生也是刚刚分班重新组建的班级。
一个暑假没上课了,再次登上讲台恍如隔世,紧张还是有一点的。
必修三的第一章是区域和区域差异。俗话讲“区域地理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呈现区域地理的意义就是量身定做一个平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才得以在上面施加拳脚。
区域地理这一部分拓展起来还是大有空间的,单单是自然地理要素就大有文章可做。比如:
1.海陆位置是影响中国降水的最重要因素。但海陆位置放到其他区域就未必能够影响到降水,降水的影响因素主要还是大气环流。不过,高二的学生还是先不要讲得这么深哟!
2.气候和地形为什么是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最主要因素呢?虽然我们说组成自然环境五大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比如植被的破坏会影响局部小气候,像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也一定使得局部小气候发生了改变,但你要听好,只能是局部小气候,气候类型是不会发生改变的,黄土高原依然是温带季风气候,尽管可能降水量和温度等发生了些许变化,但本质未变。而气候影响植被类型却是显而易见具备颠覆意义的,温带季风气候就只能生长温带落叶阔叶林,阔叶的原因是由于雨热同期,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夏季炎热干燥,只蒸发而没有降水补给,再长个大叶子不就是作死吗?你就长硬叶林吧!这是自我保护啊!落叶子的原因就是由于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下,你要不落叶子的话就会把更多的表面积暴露在外,活活被冻死,所以趁早落了就成光杆司令了,不用挨冻了!南方气温高,咱就不用再落叶子了,咱是常绿!
3.三大自然区的影响主导因素不宜一开始就急于给同学们讲解,最好放在最后统一讲解。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应落脚在内部差异上,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体现的是纬度地带性,热量是主导因素;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内部差异体现的是经度地带性,水分是主导因素。青藏高寒区是非地带性现象,地形是主导因素。
4.地质作用在三个自然区的表现差异应当着重,这一部分学生普遍比较薄弱。
5.季风区的概念是:能够明显受到夏季风影响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