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父母在自己打拼之下已经脱离贫困步入小康,有的已经成为闻名遐迩的富豪。有了钱自然就任性,在孩子成长方面也不例外。很多父母抱着这样的想法:钱存着也是存着,不花在孩子身上花给谁啊?就应当投在孩子身上给他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问题就出在这里,花了钱就一定意味着孩子成长环境会变好吗?贫苦人家的孩子反而有的更优秀,显然这个逻辑是不通的。
我们先来举几个例子来证明花了钱孩子的成长环境未必变好,还极有可能变糟。
第一、给孩子买大量的玩具,而根本不管这些玩具适不适合孩子当前的年龄。很多父母觉得孩子看中的玩具就要给他买,不能让孩子受委屈。但购买之前一定要权衡这个玩具以孩子目前的年龄适不适合。比如积木,三岁之前的孩子明显不适合玩,他们没有基本的空间概念,也缺乏基本的定力来自己搭建,只会把积木一个个地扔来扔去。很快他就会觉得没意思,不出半个月,这些积木就会抛弃在沙发下和家具之间的角落里。这些最好在五六岁甚至更大的年龄才适合玩的玩具,如果你提前给了他,他就会在为发现这个玩具真正乐趣之前丧失了乐趣。以后即便到了适合的年龄,他也会觉得很没有意思。更何况,父母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只会造成纵容溺爱的后果,孩子从小会认为他的要求被满足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走向社会哪里有那么多的理所应当啊?吃更大的亏在所难免。
其实,父母给孩子提前买太多玩具还是虚荣心在作怪,他们得意于四邻八舍亲戚朋友来串门时看到满地的玩具惊讶的表情。至于孩子,从不是他们考虑的第一要素。电脑刚兴起的那会,个别富户赶时髦给孩子买了,结果纯洁少年掉进了游戏的深渊,成了网瘾患者。
第二、给孩子报辅导特长班。放了暑假寒假,很多父母见不得孩子在家里轻松玩耍,花上几千块给孩子报班,心里想,反正多少孩子是要学一点的。殊不知,学习这件事情,只要做必须全心投入,前提是孩子有着充足的学习动力,自己主动学习聚精会神才会让学习境界越来越深入,学习能力与日俱增。不想学就干脆不要学,硬逼着到了辅导班也只是打着学习的幌子变相地虚度光阴。更要命的是,坐在辅导班的教室里根本不听课,人家老师才不管呢。这种情况会让孩子的学习习惯越来越差,到了正式开学,坐在课堂里仍然在走神。更有甚者,上辅导班认识了心仪的异性直接谈起了恋爱,越陷越深,难以自拔。父母花了钱,非但没有促进学习,还会让孩子滋生一堆臭毛病。艺术特长的辅导也必须建立在孩子主动性或自我兴趣激发的前提之下。
第三、父母希望孩子见更多的世面频繁带孩子出入各种社交场合。很多父母喜欢带着孩子去酒店同自己的朋友聚餐。席间无话不谈,大谈特谈社会阴暗,腐败潜规则的故事接连上演。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你的觥筹交错滔滔不绝眉飞色舞会趋炎附势像工厂烟囱排放的废气粉尘一样污染孩子的纯净心灵,他们会认为这个社会没正事,没有公平公正,我还奋斗啥?学习有个屁用啊?
还有的父母即便不带孩子见朋友,也喜欢经常带孩子去酒店吃饭,说是给孩子增加营养。好吃的不一定健康,家里自己做的饭之所以味道不如酒店,是因为自家厨房没有那些形形色色非法使用的添加剂罢了。目前中国人为了钱可是啥事都干得上来?只要好吃,只要你当时吃了没事,什么都敢在饭菜里放。对于孩子来讲,最有营养的饭菜是凝聚了父母爱心的亲手制作。经常去酒店消费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反而是家庭关系不到位的表现。
前段时间看新闻,刚出生的孩子找了个月嫂,一个月4500,总以为会对自己孩子好一点。查看监控才知道,月嫂根本不拿孩子当回事,孩子的哭闹让月嫂失去了耐心,不停摇晃自己的孩子,动作幅度很大,头部像打秋千一样,看着就让人心疼。刚出生的孩子颈椎还未发育好呢?根本架不住如此折腾。自己的孩子只有自己疼,放到人家那里人家根本不拿当回事,别说4500,45000也没用。花了钱,照样让你受伤害。
例子不用多举,道理一清二楚。
父母朋友们,该在孩子身上花的钱我们必须花,但一定要理性,拒绝虚荣。花钱要看孩子的实际情况,绝不能为了别人的目光而一时冲动,让钱花了,孩子也废了。
给孩子最好的投资就是陪伴,就是爱,就是良好的家庭关心。这才是无价之宝,是钱永远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