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四五年级是邻村的张老师教我们语文。张老师很高大,一次运动会上,他曾经跨越了我们小学生可望不可即的高度,并以潇洒的动作完成落地。惊得我们一阵尖叫。学生喜欢体育,因此老师在运动竞技方面的出色表现最容易让学生崇拜,成为课后我们啧啧称奇的资本。
张老师喜欢说歇后语,信手拈来,出神入化。遇到上课回答问题不着调的同学,他就说:你这是电线杆底下埋地雷——嘣木根;遇到屡教不改的同学,他就说:你就是厕所里的石头——又臭又硬;遇到上课捣乱的同学,大发雷霆之下他会说:屎壳郎搬家——滚蛋!等等。这些歇后语迅速被我们学会,争相模仿。
当时我们学校门口就有摆地摊的,卖的东西除了小孩子喜欢吃的粘牙糖、棉花糖之外,还有最受我们欢迎的小学课本参考资料,印刷极其简陋,错别字甚多。所谓参考资料就是课本后面问题的答案,和老师手中的教参是一模一样的。于是我们争相购买,有了它作业根本就不用愁了,只需要比着抄一遍就万事大吉了。老师并不知道,看着学生回答问题越来越准确,作业交得越来越全,老师的心中一定也很高兴。
出于对自己的自信,多少还有一点小清高,我是从来不屑于看这些参考资料的,还是凭借自己的思考来做作业。记得是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课后面有一个问题,张老师让我和另一个同学把答案写到黑板上。我是自己做的,另一位同学抄的教参。相比之下,我的答案相形见绌。张老师大力表扬了另一位同学,转过身用手中钢笔的金属帽敲了敲我的额头,说,你小子还真不行!写了一套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