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人性化”管理
(2014-09-01 08:39:04)
先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一个学生迟到了,你罚他站了一天,站在教室门前。以后他再也没迟到,但你知不知道,他不再迟到是因为害怕被惩罚,害怕再被罚站一天,只要你不在的时候,他抓住机会还会迟到。这种粗暴的管理并没有拿学生当人看,就不能成为“人性化”管理。
一个学生迟到了,你不一定非要严厉惩罚,而是给他讲明道理,迟到后走进教室会分散已经进入学习状态的同学的精力,干扰同学听课老师讲课,这是不道德的。唤醒他心灵中向善的一面,并对他以后的表现充满信任和期待。以后他的不再迟到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或者得到表扬,而是源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心灵警戒。这种管理是把学生当“人”看的,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的教育首先是“人学”的最好诠释。也是“人性化”管理的应有之意。
由此可见,“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你能不能将学生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给学生心灵的自由。
现在的班主任管理很多陷入了“简单粗暴”的怪圈,认为给学生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不如恶语相向大喊大叫,甚至拳脚相加,学生果然“听话”了,但你知不知道,“听话”的学生只是假象,之所以听话,是畏惧你的暴力,离开你的控制,他会依然故我。这种教育是虚伪的,是一种表演。
很多班主任动辄就对学生说“不准”什么什么,“否则”就要怎样怎样。似乎很严,但他们忘了我们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班主任考虑最多的不是让学生知道那些不能做,是让学生知道自己要怎样做才能成长得更好。我坚决反对片面的刚性管理,主张道德管理、无形管理。当然,也不是不要班规班纪,好的班规班纪应该让素质高的学生感觉不到其存在,但又不会违反;同时,又能对极个别素质不高的同学感觉到班规班纪无处不在,从而在被规范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
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天地,因此,教师的首要责任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人性化”管理当如是也。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