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迷茫,集体之殇
(2013-12-16 14:09:23)
标签:
教育随想关注学生教育 |
早读时间,J埋怨S声音太大,要求S声音小一点,S觉得早读就出放出声音大声读,我读我的,怎能会影响了你?于是,读声照旧。J认为自己受到了挑衅,不被尊重,很是气恼。下课后找到S理论,未果。气出不来,竟至中午纠结二位外班同学,到宿舍威胁S,话不投机,J仗人多之势,先动手,不料被叫来的两位同学很明智,不当帮凶,却将其拉开,事态索性没有进一步扩大。
下午,S找到我,诉说了上述情形。我心中大怒,找到J。J已冷静下来,已认识到自己的严重错误,当面向S作出道歉。
我更担心的是由来已久的班内形成的对S的排斥之风。此时的根源就在于此。换做别人,J是不会这样的。正因为是S,J才故意找事,非要在气势上压倒S。
S以前一直担任班长,言行执着,有时可以说是固执,这在我接班后的几次接触中也能明显感觉到。在班级工作中难免和其他同学产生摩擦,学生管学生是不能语气强硬的,否则,即便是在正当的要求,在被管理者看来,仿佛受到了侮辱,叛逆心蹿升,绝对不服从,即使表面应承,内心早已极度反感,怨恨积留。以至于后来S的工作步履维艰,很难开展,高二下学期曾提出过辞职,我高三一接班开学的第一天,他就找到我,要求辞职,我答应了,通过改选,顺利完成交接。
没有完全预料到的是长期的积怨并未随着S的离职而消散,一些同学甚至开始了近乎于落井下石的“报复”,使得S很难融入班级主流,长期游离于班风舍风之外。这种感受就是孤单,非常痛苦,S开始逃避,隔三差五请一些莫名其妙的假,成绩也开始下滑。我的内心同样充满痛苦,一个在我执掌的班级内享受不到快乐和温暖的孩子,证明我的工作的彻底失败,也证明集体的心胸狭窄和猥琐小气。
我在细节之处是能察觉到班内这种舆论氛围的。本以为能靠着孩子们内部的交流沟通解决隔阂与愤恨,但这个事件彻底打破了我的幻想,现实要严重得多。很多孩子是“记仇”的,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原来我受的气我就要还回来。我们不能指望一夜间孩子都变成心胸豁达明朗“一笑泯恩仇”的曼德拉。但要给孩子们讲清楚,学会做人,做一个善良的好人。
我想到了楚汉之争的项羽和刘邦。无疑,政治层面上的胜者是刘邦,但两千多年以后,项羽的评价远超刘邦。原因很简单,项羽尽管存在刚愎自用、儿女情长等缺点,但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充满了人性之美,“泣数行下”的眼泪足以证明英雄内心深处的柔软。是的,每一个,都要在内心深处培植一片柔软的绿地,用来安置灵魂。而刘邦就是一个政治流氓,为了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能在逃亡路上置妻女于不顾,可见其在人性方面的卑劣到了何种程度。作为贵族的项羽怎能是如此下贱小人的对手?
同学们,首先我们是一个人,是人就要符合基本的人性,相信每一名同学身上都有向善性,得饶人处且饶人,别揪着别人的小辫子不放,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该卸下的负担就要勇于抛弃,这样的心态才能从容优雅,气质超群,这样的集体才能充满温情、洋溢感动;这样的集体才能海纳百川,拥有同化万物的力量。
再一点,就是摒弃“暴力解决问题”的荒唐信条。暴力只会把问题越搞越糟。“丛林法则”、“约架”等词汇在现代法治社会都应当从字典中消失。你打了别人,势必有法律对你进行严惩。遇到矛盾,理性解决,国家的公检法机关就是专门替代个人进行调解或强制执行的,有事情一定要通过正常程序解决。“好勇斗狠”的性格终有一日会还给自己的。
还有就是不要借助舆论之风行多数人之恶。J之所以理直气壮的找S麻烦,就是自认为自己已经站到了正确的舆论一方,很多人都排斥S,很多人都会帮我、向着我,我是得道者,S是失道者。但是,只顾舆论,而不顾具体事情原委的做法,无异于“文革欲孽”。一棍子把人打死,上纲上线,把人定性后来武断人家做的每一件是都是错的。你不能事事都靠舆论来判定是非曲直,我们更应回归常识,就事情本身来定夺。此时,J就是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我想起了《拯救大瑞恩》,这是一部秉承“集体拯救个人,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的价值观的经典之作。S就是瑞恩,我们要忘掉过去,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集体氛围,到处绿意盎然,而非沙漠无边。这种人际关系的僵局,谁都有能遇到,今日的S的困境就是明日的你可能遭遇的。对于S来讲,也应调整心态,和善待人,换位思考,用同理心打开一扇友谊之门。实在情形难以改观,那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时间会证明一切。
不计前嫌者,真大丈夫也!
你的迷茫,集体之殇。愿微笑荡漾在每一位同学的脸庞,班级乐章更加嘹亮,鼓励我们飞向最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