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 风沙在此沉积。(1分)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3)观点A: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
观点B: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 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 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 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2分)
分析在湿润和半湿润的地区的沙丘现象是一种很特殊的地理现象,其形成既遵循沙漠形成的一般规律,又有着及特殊的地理背景。本体取材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天漠”,由此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推测过程、分析原因、形成结论的地理思维品质与能力。
第一问要求学生分析M处附近沙漠较丰富的原因。图是信息显示,只有处于河流交汇处的附近有沙漠分布,故沙源丰富与否与地形关系不大,而与河流关系密切。结合文字材料中“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提示,可得出“河流在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的结论。显然,若河流流量平稳,沉积泥沙的河床始终在河面以下,是不会为沙漠的形成提供沙源的。根据图示区域的地理位置可判断出该区域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因此该区域“河水水位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使沉积的泥沙能够成为“天漠的沙源”。题目的答案需通过分析该区域的具体地理条件得出,简单套用沙漠化的一般模式是难以得出这样针对性强的结论来的。
第二问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考生调动已有的地理知识,综合运用已知的地理原理和规律,自主进行探究。这样更能准确鉴别出考生的地理思维品质,同时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