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注重分析 规避模式

(2013-11-15 15:49:34)
标签:

专业研究

教育

    2013年全国地理高考命题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学生运用地理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力度。试题的设问着意刻画了新的角度和层次,引导考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深入分析现实的地理问题、推导论证、评价结果,并表达态度和价值观。
    地理高考已持续了数年,虽然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从未停止过,但综合论述题的考察角度一直相对稳定。而随之出现的对高考题的简单模仿的大量的复习资料和模拟试题,却不断将设问程式化、答题模式化。这导致教师在教学时,习惯归纳各种可供学生记忆的规律,除知识规律外,更多的是答题规律。学生在考试时或因刻意遵循固定的答题模式而忽视试题设计的意义,答非所问;或根本无法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例如,当题目问及某区域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时,考生常常会忽视该区域的独特地理环境,只是简单套用自然条件中的热量、光照、水分、地形、土壤和社会经济条件中的技术、市场、交通和政策等去回答问题。如此,虽然也能得到一定分数,但与考察目的而言,实难以客观、准确地甄别考生的实际能力水平。
    今年的全国地理高考试题的设计,为规避上述问题,做了一些努力:注意选择在某一方面具有典型性、特殊性和代表性的区域或地理事物为素材,有针对性、有层次地设问和制定评分标准。
【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畜、多风、植被稀疏。图5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注重分析 <wbr>规避模式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 风沙在此沉积。(1分)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3)观点A: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

   观点B: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 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 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 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2分)

    分析在湿润和半湿润的地区的沙丘现象是一种很特殊的地理现象,其形成既遵循沙漠形成的一般规律,又有着及特殊的地理背景。本体取材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天漠”,由此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推测过程、分析原因、形成结论的地理思维品质与能力。

    第一问要求学生分析M处附近沙漠较丰富的原因。图是信息显示,只有处于河流交汇处的附近有沙漠分布,故沙源丰富与否与地形关系不大,而与河流关系密切。结合文字材料中“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提示,可得出“河流在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的结论。显然,若河流流量平稳,沉积泥沙的河床始终在河面以下,是不会为沙漠的形成提供沙源的。根据图示区域的地理位置可判断出该区域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因此该区域“河水水位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使沉积的泥沙能够成为“天漠的沙源”。题目的答案需通过分析该区域的具体地理条件得出,简单套用沙漠化的一般模式是难以得出这样针对性强的结论来的。

    第二问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考生调动已有的地理知识,综合运用已知的地理原理和规律,自主进行探究。这样更能准确鉴别出考生的地理思维品质,同时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