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真的了解学生吗?

(2013-03-24 14:32:02)
标签:

关注细节

教育

先说一下最近几天的我看到的几个片段——

311号,周一,晚上650分,第一节晚自习,我一直在班里坐着抄笔记,数学老师则在讲台上讲课,学生都在认真地听。我起身上厕所,回来时习惯性地从后门窗户往教室里瞥了一眼,W正在裤袋里掏嗦,凭直觉我认为他的裤袋里有货,一推门,W紧张地抖了一下,这个颤抖更加验证了我的直觉,我快步走上前,从他的口袋里拿出了一样东西,竟是手机!他上周刚被我逮住了一个收音机啊!才过几天,又带手机,我火冒三丈,举手就是一拳,他尚未完全反应过来,抬脚又蹬在了他的腰间......

 

321号,周四,中午1210分,区里在我校搞二轮复习研讨会,活动结束,我陪同其他学校的老师一块去餐厅吃饭,刚走出会议室的门,广场上三个熟悉的背影闯入我的视线,正是LLY三人,他们从校门口处往回走,L手拿一杂志,根据其对足球的爱好,应该是《足球周刊》。LY应该是陪同他到校门口买的。

 

322号,周五,同样是1210分左右,我步行去理发,S走在我前面,她是一名通校生,行至门口,S停下来买了一本《视周刊》,这是一种娱乐杂志。我在其身后轻声走过。

 

我们做事情总是有很多常理性的期待,比如对W说服教育一番,他就会幡然醒悟,至少最近几天应该有所收敛吧!327号就要二模开始了,孩子们都应该拼了命的学习,哪有时间看杂志啊!可事实是,W依然故我,同学们还是忍不住想看杂志的诱惑.......,也就是说,我们的期待在现实中很难实现,我们很难知晓他们的内心到底在想些什么。

一种可能就是我们总是站在我们的角度来理解我们的孩子。马上高考了,孩子们一定会很重视,废寝忘食的努力拼搏,可事实上,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很多孩子的意志力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强,包括一些成绩优秀的孩子,我们期望他们考上名牌大学,他们却需要在紧张的学习中暂时逃离,看看杂志,稍作调节与放松。平时给学生做工作我们不能总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按我们的意志来发号施令。我们应当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多想一想,体会一下他们遇到的难处和内心真实的看法,这样说出的话会更加得到他们的认同,也就会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成长。

另一种可能就是孩子自身的确自控力太差,不是一次两次的劝诫就能顺利扭转的,这由不得孩子本人,长期形成的坏习惯早已令其痛苦不堪,要是一两次说教能浪子回头,那还要派出所监狱干什么?说明有的孩子你简单的言语教育见效是很慢的,暴力高压也只能令其表面服从,背地里同样会该干啥干啥。这些孩子大多都有一颗冰冷的心。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做的就是耐心,不着急,力争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孩子的心暖热。实在无法解冻,那就只能顺其自然,而我们则问心无愧。

了解学生的内心有时比登天都难,真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