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得寸进尺的孩子们

(2012-12-23 14:27:57)
标签:

教育故事

杂谈

周六周日两天,学校考虑到孩子们连续征战,于是将早自习取消,只要求六点四十起床,七点之前到教室保证吃上早餐即可。但是到了七点仍不能到教室的同学还有很多。孩子们已经将“法不责众”四个字运用到了极致。更有甚者,直接就不起床了。

我想到了“得寸进尺”这个成语。看到浩浩荡荡的迟到大军,真让人感觉,即使再放宽一点,比如八点到教室,我相信,该迟到还会迟到。因为学生素质良莠不齐,有的孩子已经形成不遵守规则的恶习,做事情的出发点就是自我利益,至于他人或集体,更是可有可无的东西。面对再合理再人性化的要求,他们还是我行我素。直到把你逼上梁山,勃然大怒。于是很多班主任难以抑制抬起了体罚的拳头,情形随之改观,无人再敢迟到。私底下大发感慨,“现在的孩子敬酒不吃吃罚酒,一个字——贱!”这就是至今“暴力管理”仍然大行其道的原因。

这里就形成了一个很多班主任都困惑的矛盾,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绝不侮辱体罚的前提下,一部分学生反而对我们少了一分尊重。因为这部分学生已经摸清了我们的底牌,知道你不会体罚,也不会赶他回家,于是就巧妙利用这一点,频繁违纪,迟到、带手机等现象开始出现,在不采用极刑的情况下,这些不良现象就很有可能在一部分意志不那么坚定的同学身上蔓延,进而班风不正,邪气丛生,学风浮躁,不思进取。将整个集体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在这个矛盾面前,很多班主任非常纠结。按理说,该尊重学生,但确实有的孩子目前的素质让人难以尊重,反而批评他,体罚他,叫他家长来,赶回家反省这些阴招更有效,于是管理上出现倒退,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这里,我想说,批评与适当地体罚只要能有效针对某个学生,在日常管理中使用就是完全正确的。尊重学生并不是说就不批评,就绝对不能体罚。我着重强调的是,批评与体罚只是教育孩子的辅助手段,根本措施还是要走进孩子心灵,让他们自己意识到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发自内心的改正。靠暴力的威慑只是一时之效,长远看来,被压制的时间越长,学生反而逆反心越重。一旦威慑消失,另一面的呈现会让我们痛心不已,有的变成一堆烂泥,自信全无。有的仇恨满怀,狗咬吕洞宾,不知好人心。面对这部分孩子,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给孩子们多多沟通,摒除私心,心灵置换,相信再坚硬的石头也会被我们一腔热忱所感化。真正的德育,难就难在如何让左右摇摆的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分析一下这部分孩子的心理——

周六四名女生请假出校买东西,临行时,我一再嘱咐,要按时回来。结果下午两点,教室里还是没人。恰逢班内一同学发高烧,我要送其到附近的医院。我们走到门口,大概是两点十分,与那四名同学相遇,她们满载而归,脸上的笑容告诉我购物的过程充满快乐。她们高兴地给我打招呼,我的内心却高兴不起来。反问道,不是让你们按点回来吗?其中一名女生答到,我们没有打上车。我急于上医院,并未多问,但我估计她们在回宿舍放东西后在赶回教室,估计要两点半左右了。

去医院的路上,我在思考,孩子为什么不重视我的要求呢?是不尊重我拿我不当回事吗?应该不会。她们应该只是单纯地认为我们的班主任脾气好,晚来一会也不会怎么样。我的好脾气换来的是学生善意的利用。而她们并没有站在我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晚来会让我的内心很恼火,虽然表面上我不一定发作。看到教室里的空位子,我会很着急。你们这样做,其他同学要是都效仿起来怎么办?早上的迟到更是会给我平添很多麻烦。我当然不会通过姑息纵容学生而刻意讨好他们。

还是只能从自身找原因。“常识”教育做得不够好。

所谓常识,就是作为一个现在合格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遵守规则与换位思考。规则就是双方都认可的约定俗成的处事原则。怎么定的就要怎么执行,每个人都要遵守契约,不能出于私心中间出乱子,你要不惜一切代价来保证契约的顺利实现,哪怕过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的孩子规则意识很不强,经常耍赖皮违反承诺,将来走向社会这个不良基因只会给他们招来祸端。

提到换位思考,我想到一句话,“要让你的存在让别人感到幸福。”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先考虑,这样的事情做出来,是否会让别人感到快乐,获得温暖的感觉。给别人带来痛苦的事坚决不要做。给别人幸福的同时你自身才是幸福的。因为幸福的本质就是分享。就像你到过一著名旅游景点,有很多精彩的体验,这些体验如果不通过照片或讲述等方式传达给别人的话,也就是说没有人知道你到过那个景点,只有你自己一个人知道,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常识,现在很多孩子缺失的东西,我该如何更好的传达给孩子们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