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太阳直射赤道,下垫面均一的前提下,全球划分为三个低气压带和四个高气压带。低气压带地区以上升气流为主,降水较多。赤道低气压带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高于2000毫米,以对流雨为主。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原因不同于赤道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是由于终年受热,气流上升,为热力因素。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由于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西风和来自极地高气压带的东风相遇,西风密度大,被迫上升形成,为动力原因。上升气流也会形成降水,只不过为锋面雨。这是一般意义上的讲述。
但如果大家对照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就会发现,此种观点很不严密。

对照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大家会发现,北纬60度附近在陆地上的气候类型绝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只有欧洲西部为小范围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亚欧大陆东部为小范围的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500—600毫米)。
这足以说明,大陆上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不是多雨带。
那么,副极地低气压带就不是多雨带了吗?是的,依然是多雨带,但必须加上一个定语,那就是海洋上。
我们是假定地表均一的前提下得出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多雨带的结论。但现实是地表并不均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巨大。在北半球冬季的陆地上,副极地低气压带就被大陆冷高压切断,以下沉气流为主,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南半球由于60度附近几乎完全被海洋覆盖,所以副极地低气压带保存完整。海洋上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依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量较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