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求学生做好某些事情而学生没有做好的时候,我们有时会苦口婆心地做很长时间的思想工作,期待孩子们能够下一次做好,而令我们抓狂的是孩子们总是像听不进去的样子,依然故我,然后我们忍不住会大发雷霆,这招果然奏效,我们就会津津乐道“简单粗暴者,行之有效也”。当遇到另外的类似情况的时候,我们甚至会直接暴跳如雷,连给孩子们做思想工作都感觉是在浪费时间,心中暗想:“说多少次也白费口舌,学生就是吃硬不吃软。”并将此观点奉若神明。其实,学生的改变是被逼的,是违心的,是在我们的高压之下迫不得已做出的样子罢了,走出校门,他们就会以更加激进的方式还原自己的本来面目,让我们的辛苦努力付诸东流。
面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孩子们之所以麻木不仁,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进他们的内心,体会不到我们内心的焦急,只有让学生将心比心,真正站在我们的角度来思考他们自己的所做所行,他们就会无比羞愧,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这就需要我们教会孩子“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在心理学上称为“共情心理”。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互相宽容、理解,多去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
今天大课间跑操,四名男同学逃操,跑到校门口买报纸去了,少了四个人,班级队伍就少了一排。孩子们只是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不就是没有跑操吗?我不愿锻炼身体招谁惹谁了?丝毫没有估计少了四个人的集体很可能会被严重警告。
我没有批评这四个男同学,而是让他们回去写篇文章,题目是我起的《灵魂的救赎——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旨在让他们自己站在全班级的角度来审视私自逃操对班集体的伤害,以及在其他同学心目中的不良影响。三百字左右即可。四名男生写得很认真。如下:
学生违纪并不可怕,我们应当从走入学生内心世界入手,让孩子自己反思自己的言行。我想,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人格,又会让学生内心有所触动,对学生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而不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