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和青年教师谈谈课堂教学

(2012-02-27 15:44:43)
标签:

教育

年轻老师常常急切地想知道怎样才能把课上好。我认为谈论这个话题之前要先聊聊的是“怎样把教育做好”,然后才是具体的“怎么把课上好”。因为我们上的每一节不同专业、不同课型、不同教法的课最终的目的都是“育人”。其实始终想着“育人”这一目标,你的课慢慢就会好起来的,而且不是一般意义上玩技巧的好。

选择教师这一职业了,要以育人为已任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觉得是教师个人要始终是带着一些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色彩的人。因为教育,特别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校教育从它诞生的时刻起就是和美好的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当弗洛伊德从人的性本能角度去分析精神病的成因时,很多问题终于明了了一样,如果我们从人类繁衍后代,种族昌盛的生物角度去理解,便能清楚教育为何与理想伴生了。我们把我们已知的已悟的,认为是真善美的东西有计划有组织地教给我们的后代,心中怀着一个美好的梦想:当他们获得了我们传承给他们的这些知识文化时,他们成年后的生活会更好,人类这个种群会更强大。做教育这件事不是以当下获得回报为目的的,因为下一代再下一代成年后的美好生活,我们可能只能长眠于地下静静地聆听了,但是人类还是乐此不疲地做教育。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特质应当是理想主义,这是这种职业的特质,如果是太过于现实主义的人,慎进此行业,否则不易感受到职业的乐趣。

下面再来说说课堂。理解了“育人”这一目的后,我们就明白,上好课先要解决是“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的问题。因为育人是希望育出更强大繁荣的人类种群,因此受教育者今天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是为明天他们能创造出更多的新鲜美好的东西。以理化生这类科学学科为例,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习的目的是认识自然界、理解自然界,在他进行思维决策的时候能尊重自然规律,以便人类能与自然合谐共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对少数有科学天份的来说,学习的目的还有了解人类认识科学的历程,理解现有知识的来龙去脉,以便于今后他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因此,不管是对哪类学生,科学教育的课堂上对科学方法和科学过程的理解都远比科学知识的掌握来得重要。但是,纸笔考试考什么?只能考知识!(我个人认为目前所谓对能力、素养的考查都是空谈,因为一旦变成有标准答案且没有与考生互动的纸笔测试,所有的能力都变成了知识,可以通过习题训练去获得的。)在这种情况下,课怎么上是符合教育本源、符合人类本能的,就需要有理想主义的教师来担当,不随波逐流,顶住压力,你的课堂是一条定义,三点注意,十道例题呢,还是设计一些环节,带领学生去追溯这个知识产生的本源,感受这个知识产生的过程呢?

你是只关注了结论性的知识(就是我们说的知识点、考点),还是更关注人类从没有这些知识到产生这些知识过程中的思维脉络呢?你是准备让只他认可你教给他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是打算培养起他审视你给他的这一切的挑剔的眼光呢?你是打算消灭受教育者的异已性还是打算发展受教育者呢?等等,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自然决定了课堂的不同境界。可能大家会说我当然知道哪种是高层次的课堂,但是我做不到,因为要高考。这确实是目前所有的中学教师面临的窘境,因此这个时候,前面所说的“理想主义”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现实主义的教师喜欢揪分数,因为这给他带给当下的名和利;理想主义的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因为那给他带来难以描述的愉快职业体验。现实主义的教师会急吼吼地要求学生每次考试进步三五分,会在做班主任时要求班级整齐划一,因为他最需要的是一切“立即兑现”,理想主义的教师会有充分的耐心等待成长,容忍犯错,因为他知道成果只有将来才看得见。也许你惊呼,我要结婚买房,我要升职提薪,我是现实的,我可没那么高尚。不过,正如天下的父母都会对子女大爱无疆,这是生物本能,一旦你做了教师,也比较容易“被高尚”起来。

举个具体的化学的例子来说说教什么的问题。例如“离子反应”的教学,按考纲要求:认识离子反应,会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那么高考卷、学业水平卷上这个内容会怎么考呢?一种是让你写,看你有没有和化学方程式混淆,另一种是写了让你判断对错。如果我们的教学是针对知识点的教学,那当然是先教给学生写的规则是什么,再多加训练,反复纠偏,熟能生巧。教学目标一旦指向的是考点,课堂教学能琢磨的无非是怎么练效率高,怎么讲规则会更清楚的问题。但你再想想,离子反应怎么书写的规则哪儿来的?人为规定的。为什么这么规定不那么规定呢?是人在观察和理解自然现象之后用尽可能准确的人类的语言去描述自然。那么,我们的教学是应当着眼于对自然的理解还是着眼于规则的使用呢?如果你能从“教人为规则”改变为“观察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则,进而理解前人制定的化学语言”岂不是自然立意有了不同?有了这番思考后,课堂教学能琢磨的事就丰富了:怎么让学生“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离子在反应呢?怎样让他发现反应的事实真相从而觉得真得写个离子方程式才更简洁真实呢?这样,你的教学自然从关注结果就成关注过程,从关注僵化的结论到关注动态的思维,从关注考分到关注人的成长。

而教学要思考出“教什么”确实是难的。有同行说“连教什么都要我去想,那我不就能写教材了?所以按教材教不就行了吗?中学老师嘛,能想想教法就不错了”。可是如果中学老师总是这么不待见自己的身份和能力,那确实只能和专家型教师渐行渐远了。本来,教材的实施者就应当是教材的开发者,因为他们是与教学的受体——学生离得最近的人。教师教什么?只能教自己理解了、认同了的东西。那么教材上的东西我们理解了吗?字面后面的意思理解了吗?来龙去脉理解了吗?它为何而存在理解了吗?如果顺着这条线理解下去,你也一定会感受到思考这些问题的乐趣,如果把这些思考与学生分享,带领他们一起思考感悟,那我们不就是在教“过程与方法”、在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吗?这样的课自然从立意上就高于只教“知识与技能”的课。因此,教师备课时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思考深入学习是优质课的创新来源。没有了对内容的理解,你在那琢磨是用小组讨论法还是实验探究法,琢磨演示还是分组,是用这张图片还是那段视频,意义大吗?鱼不新鲜的话,再多放大料也是烧不出好味道的。

    教学中要思考出“教什么”也是有方法的。以科学课程为例,一是多问几遍为什么要教这个内容?理化生等已经是较为成熟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严谨庞大。可对中学生来说,为什么只选取了本学科中的这些内容教他们呢?这些内容倒底重要在哪里?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是什么?科学发现史上的地位是什么?二是多问几遍学生忘记了这个具体内容后我们的教学还能给他留下什么?其实也就是教这个内容的哲学意义、方法论上的意义。对他今后看待物质世界的眼光能否产生影响?能否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以高中化学中的“胶体”为例来谈,如果不动脑筋照书来教,那就是教给学生“分散质直径在1至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有丁达尔效应”等。如果不对上述内容深入思考,那这个课就没有好想了。在我看来,如果就是以上内容,你是打开课本划句子还是做个实验看下丁达尔现象其实区别不大,并不是因为你让学生做分组了你就“新课程”了,因为教师看到的就是书上那几行字,那再怎么折腾,让学生看到也就是书上那几行字。为什么要学习胶体?先要回答为什么要学习分散系?那问题就来了,分散系是混合物啊,我们一向不是对纯净物感兴趣吗?干嘛要研究混合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