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与诺贝尔奖
(2012-02-22 09:31:26)
标签:
教育 |
据《新民晚报》,教育心理学家罗新安日前在“青年卓越人才成长之路——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第三届青年学者论坛”上提出,中国大陆至今无缘诺贝尔科学技术类奖项与缺少逻辑思维训练有关。罗新安认为,汉语本身缺少逻辑“基因”,所以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群缺少逻辑思维。“汉语历来存在严重谐音现象,‘定金’和‘订金’就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法律纠纷。”在组词造句时,汉语也时常“反逻辑”。例如:“吃食堂”是指去食堂吃饭,而非吃掉食堂;“救火”是指灭火等等。罗新安说,科学技术领域的发明和发现需要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而建议,在发展和重视逻辑学的同时,理工科学生应该通过开展双语教育,培养逻辑思维。
汉语本身缺少逻辑基因,这是有道理的,中国人不重逻辑思维的确与汉语言文化有关,可以说存在先天不足,但逻辑思维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而习得的途径不是通过开展双语教育,而是直接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基础教育中应该开设思维训练课,而我们没有。我记得以前在语文课中还讲到一些逻辑问题,所谓“语修逻文”,现在则完全不提了。数学课应该主要是进行思维训练,但现在也几乎不讲了。其实任何学科里都有一个思维问题,只不过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各有不同,但都是思维,都必须遵循思维的一般规律,所以确实很有必要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思维教育。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就是做题目,不断的做题、做题、做题,机械地反复地盲目地做题,根本不问为什么,只要知道怎么做和结果就行,整个学习过程中很少有思维参与其中。教师在教学中也有这样的感慨,各门学科的老师的看法几乎是一样的,那就是学生的思维存在缺陷和不足,最后总是难以深入下去,难以有突破和飞跃,做再多的题目也没有用,做死了也没有用!
有一次与数学老师交流:学生为什么学数学这么困难?问题究竟在哪儿?我经常在办公室里听到老师抱怨学生数学很差、考得很低、讲过多少次的题目不会做、很简单的问题弄不清楚等等,那么问题在哪儿呢?我们的学科知识系统、构架、逻辑关系等有什么特点,存在什么问题。这位数学老师的看法是:数学其实是很简单的。数学简洁明了,逻辑关系清晰,要弄清楚概念、判断,这应该就是科学思维,强调逻辑性、条理性、清晰性,把纷繁复杂的问题还原到本真状态,从清晰明了处一步步推理,每一步都应该是明确的,如果有一步没有推出来,就要停下来。
千变万化的题目背后应该有几条简明的规则,我们的问题是没有理解、掌握这些规则,而纠缠在一个个具体的题目中,不知道这些题目的实质。这与中国文化中缺乏科学思维的训练、不讲逻辑有关。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概念没有明确统一的内涵和外延,各人在使用时所指是不一致的,所以永远纠缠不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际上是各说各话,违背了逻辑中的同一律。
一次跟一个化学老师交谈,也说到这个问题,其实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知识构架、逻辑关系,这是这门学科的原点、起点、根源,然后是对它的描述和推演,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是流而不是源。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在“源”上下功夫,正本清源,纲举目张,举重若轻,以简驭繁,否则就是剪不断理还乱,在细枝末节上纠缠,舍本逐末,机械的割裂,琐碎的问题,花了很多精力,收效甚微,甚至可能是伪问题、反科学,在文字表述上设置陷阱,让你上当,绕不出来,完全与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背道而驰。
当然,这种不讲逻辑的学科教育与专制文化是互相发明、互相依赖的。独裁者是不讲逻辑的,他们的理论是无法进行逻辑论证的,他们的说法经常前后矛盾,做事也是想到哪儿做到哪儿,完全是实用性、功利性、随意性和投机性的,你跟他讲道理,他跟你耍流氓;你跟他耍流氓,他跟你讲法制;你跟他讲法制,他跟你讲政治;你跟他讲政治,他跟你讲国情;你跟他讲国情,他跟你讲接轨;你跟他讲接轨,他跟你讲文化;你跟他讲文化,他跟你讲老子;你跟他讲老子,他跟你装孙子!你跟他装孙子,他跟你讲道理……就是这样,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无法预料,不合逻辑,概念不清,怎么说他总是永远有理。比如他的每一次讲话都是重要讲话,什么叫“重要”?他讲的话就叫“重要”。他代表了先进方向,什么叫“先进”?他的方向就叫“先进”,诸如此类。
文科教育中也存在这个问题。比如说历史,首先是历史事件,这是源,其次才是对这个事实的描述和解释,再次是评价和结论。显然是历史事实更重要。比如语文,首先是文本,然后是对文本的解读、分析和评价,所以语文教学要回归文本、立足文本,所谓“根底不易其固”。就拿字词句的教学来说,古文是源,现代文是流,古文里先秦两汉是源,唐宋明清是流;就拿一个词语来说,一词多义有原始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语境义、附加义等等。所以我主张多读古文,并立足文本,就是这个道理。
作文也是这样,我主张多写文本解读类的文章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议论文也应该立足事实和现象,从具体现实出发进行分析和评价。这儿跟理科刚好相反,理科是从理论(抽象)出发,文科要从事实(具体)出发。一是逻辑思维,一是形象思维。要把各门学科的起点找准,这个起点必须是明确的清晰的,由此一步步推演,这个推演过程要合乎逻辑,概念、判断、推理是清晰的,要符合矛盾律、同一律、排中律等等基本的逻辑规则。
人的认知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所以整个小学阶段应以人文教育为主,科学教育则从初中开始,而科学教育一开始一定要把概念判断推理讲清楚,清晰明了很重要,讲清楚一些最基本的最一般的概念和原理,无需纠缠于具体的题目。
我们现在讲古文,居然有相当多的学生不去认真阅读原文,而是从网上当下一篇错误百出的译文读一遍就完了。具体问题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学习要抓住这个“宗”,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我问过好多理科老师,命题能否在“宗”上做文章,看你在“宗”上理解掌握得如何,就不需要在“万变”上做文章了。他们的回答是:不能。一是这样的题目很难出,二是阅卷难度太大,三是教师素质、能力、水平不够,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更根本的原因是专制制度不答应,它不希望学生成为一个会思考爱思考的人,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因为正如前面所说,独裁者是不讲逻辑也害怕逻辑的。
教育就是教人思维。
思维可以弥补知识上的缺陷,而知识永远不能代替思维。
知识、智力、思维构成教育中的三位一体。期待得到完备无缺的知识(信息)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有好的思维来补充。信息和观点相互作用,要改进老观点,需要思维,而不只是更多的信息。
知识(信息)只是用来加工的材料,智力只是大脑对材料进行加工的速度,而思维才是加工的方法。知识永远不可能完备,智力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教育要做的、能做的、该做的,正是思维训练。我们的教育恰恰缺少了思维这个最重要的环节,而完全在知识和智力上进行比拼。这样的教育必然是最低效的。所以我同意前面专家说的“中国大陆至今无缘诺贝尔科学技术类奖项与缺少逻辑思维训练有关”这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