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小麦栽培家们没活干,也是小麦育种目标之一

(2024-02-26 14:52:02)
  • 这里有朋友就一些小麦品种及相关问题的发问——


宋老师,您好!

继续请教一个问题。

我虽然不搞育种,但我也知道,品种的育和选也不完全是一回事,这没毛病吧?您是育种专家,辛辛苦苦育出了品种,理论上讲您对品种的遗传特性和发挥品种特性的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能不能在生产上应用是最清楚的。所以,您把品种拿出来了。可是,到了栽培学家手里都不行了。

我的问题是,“作物生产栽培学家总是对的,作物生产所有的一切,栽培学家说了算”,这算不算是咱们认识上的传统误区?

让小麦栽培家们没活干,也是小麦育种目标之一

 

  • 下边划线的内容是我对上述问题的回复——

您好!

品种行与不行,不是您说的“栽培学家说了算”,而是要看品种是否能够适应当地生产条件和气候条件,实现丰产丰收。

在“育种目标”设定原则中,其中有“要适应当地生产和气候条件”这一条,甚至还有“要遵从或照顾当地种植习惯”这一条呢!我们选育品种,只有遵从既定的“育种目标”,不偏离,最终育成的品种,才有“行”的希望。

栽培学家的目的是:依据不同品种特点,来制定最为科学的、最有针对性的栽培措施或方案,最终将品种的产量潜力都发挥出来,实现我们共同的目标——丰产丰收。

这其中,“有针对性”是关键!它要将育种没解决、或没解决好的“问题”,靠栽培手段来获得解决。这里不了育种家还是栽培家,没有谁对、谁不对的事儿。

当然,我们也发现,有一些栽培学家,他们还总是靠一些已经过时的“那套”理论来看待或“套”我们当下已经更新了几代的品种,譬如较高千粒重是否适合的问题、灌浆速度与时间矛盾的问题、矮杆和生物产量关系的问题等。

小麦品种在一个劲儿的与时俱进,但一些栽培学家们则没有跟上,他们需要紧追一下了。

  • "借题发挥"一下——


我顺着上边我说到的内容又在想,现在或未来的小麦育种,当有多种技术手段揉入以后,会将我们现存的、需要用栽培措施来解决的问题在育种家这里都解决掉,譬如水肥施用不当,造成的群体过大、郁闭、倒伏的问题,譬如到底每亩该播种多少斤种子和那一天该播种的问题等。

这些其实都属于品种适应性的范畴。

当品种的适应性强或好时,其对包括气候条件在内的各项生产因素都有较高的“弹性”,不应该不是一就是二。

我怀疑,有一部分品种自身该有的“自我调节性”,是被我们太过分的选择,太过分的(包括品种审定标准在内的)指标,给弄丢了,或被忽略了。

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小麦品种在推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超常发挥”的表现,譬如“大播种量”下,照样能够得到“合理群体;譬如,肥水施用“不当”下,群体并不郁闭、叶片并不变大、倒伏很难发生,等等这些,它们在更改着我们的一些认知,特别是一些我们自觉得很牛、很拿手的认知!我觉得,它们有这样的表现、有这样省去了让栽培家们操心费力的表现,这应该不是无缘无故的,它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黄淮麦区,从去年入冬到现,已经有了几场雨雪降落,这让今年小麦再次获得高产有了更多的可能。农民借着此次雨雪,给小麦追施一些肥料,这本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儿,但有“声音”说了,“不都适合”。

为什么“不都适合”?

因为,“有的群体本身就大,在借雨雪施肥,怕郁闭、怕倒伏、怕早衰……”

假如品种的自我调节能力强,或本身叶片、茎杆就不是“敏感”类型,同样是简单、效果好的借雨雪施肥,我们所怕的、所担心的就不会发生,而我们想要的高产量,就会顺势而来。我们不能一谈“早春肥水”就“色变”;“早春肥水”没有那么糟糕,糟糕的是那些不理想的品种和我们的一些"认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关于组配
后一篇:说说“控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