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机选择

记得在上一篇《龙年春节前说点小麦与相关》文章中我说过:“今年也是我们种植小麦育种材料最多的一年”。
在较往年多出来的材料中,有一部分是穗行。
单穗穗行为什么忽然就多了?多出来的又是那些材料呢?
常年我们选择单穗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当年的F2代“选收”单穗;另一部分是上一年升级的F3-0,也就是F4产量初比小区中“选收”的单穗。
2022-23年度我们F2代组合数并没有比往年多,所选择总的单穗数更是少于往年;F3-0,也就是F4代产量初比小区在“具备选择条件或资格“情况下,我们在小区内“选收”的单穗。去年,由于环境特殊,虽然每个小区“选收”的单穗数量都较往年增加了,但总的单穗中选数量并没有增加。
而增加出来的穗行材料内容是两部分:1)产量比较试验小区中的F5-0或F6-0单穗穗行,有的品系中选的单穗数达能够到到二三十之多,不算因为籽粒不达标而被淘汰的;2)已经审定、正在推广过程中的三个品种:龙堂一号,龙堂6号和福麦2号在繁种地块中“选收”的单穗穗行。这三个品种,单穗选择最多在七八百,少的也在一两百。
这也就是说,穗行多出来的都是高代,它们的世代最少也在6代以上了。
那么,六代以上材料为什么还选择这么多单穗呢?
原因简单。
去年在小麦灌浆期,经过连续数天的降雨后,我们发现育种地里不少材料籽粒灌浆结束了,不同材料间,有穗发芽的现象发生,整体看,籽粒饱满度和千粒重都不及往年。
于是,我们认为,这是选择灌浆好,或“会灌浆”材料的最好时机!即使是高代材料,其个体间籽粒灌浆程度也是有差异的,多选,就有可能将我们想要的、“好的”选择到!
记得,6月3号的晚上,我写过一篇题为《这不是好现象》的博文。
但看到这篇博文的人不是很多,原因是,六月3号晚上11点多发的博文,到第二天早上就被要求撤了。撤回博文的原因是:“网信办”认为,这篇博文会有“造成不好影响的可能”。
我记得博文不长,其中有这样的意思:
我们曲周小麦育种试验地的麦子正在成熟或籽粒脱水过程中。 自河南省部分地区小麦发生穗发芽后,我们在关注的同时,也在担心着我们这里小麦是否“有事。因为我们这里也同样经历了连续几天的降雨!从昨天到今天,地里能够进人了,我们下地用手脱了一些较早熟、或因各种原因已经干了、可以用手脱下籽粒的穗子,结果发现“不妙”——由于雨前持续多日的低温寡照,小麦在雨前灌浆受到了影响;之后,连续多日的降雨,不仅没有给小麦灌浆给与补偿,还让灌浆条件变得更糟,甚至有些类型雨后竟然停止了灌浆,直接奔”死熟“去了……
就是上述这样的意思!有了这样的“意思”,多选择单穗就是充分的理由。
农大211、农大212的育成
我记得,在2000年前后,那时农大3291已经审定、并在推广过程中。
在农大3291繁种地块里我们发现,品种整体纯度没问题,但在群体内、个体间,某些性状是有一些差异的,于是,我们在繁种地块内进行了穗选。记得当时共中选单穗150多个。
在这150多个穗行(系)中,经过穗系鉴定、和产量比较,我们从中选择到了农大3291的衍生系,农大211和农大212。后来,农大212又通过天津审定、通过河北北部审定(在河北省,现在仍然是补贴品种),并据说,农大212至今还是北京市节水抗旱的对照品种。
它们是在1989配制的组合,已经过去30多年了,品种的生命力还在!这原因与品种自身的表现有关,我琢磨也与“择机选择”有关。
一般来说,当我们组合后代材料的基因纯合度到了90%以上、性状没有明显差异,并有了一定的“一致性”后,就有了参加区域试验的资格,甚至,在F5代(基因纯合度93.75%)也可以参试,其它条件达标,就可以被审定、推广。
但是,这样的品种,按照基数是10万个基因计算,其还有一定数量的杂合基因的。随着品种连续种植,杂合基因逐渐纯化,但整个群体的基因纯和度应该还是当初的93.75%。品种即使是到了十代以上去参试,其基因的纯合度也不是100%,永远不是。
所以,这样的品种我们什么时候选择一次、或多次,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品种的表现、特别是想要得到什么(性状)来定。
龙堂6号的穗选
龙堂6号的审定时间是2021年,其种子是六代,基因纯合度是96.88%。
龙堂6号从参试、繁种到2023年夏季,已经13代了,个体基因的纯合度应该到了99.99以上,但群体的基因纯合度还是当初的96.88%。是吧?
去年夏季,我去看了在河北省衡水地区繁种的龙堂6号。
看后我第一个想法就是:该选择了!且值得选!
(照片显示的是在河北省衡水故城县青罕村种植的龙堂6号小麦品种——丰相足!看不见叶片,全是穗子,因为叶片小、穗子大)
什么叫做“值得选”和“该选了”?
“值得”就是:待选品种一定要具备高产特性,有推广价值,且没有明显或“要命”的毛病。
“该选了”的条件应该是:在群体内的个体基因纯合度达到99.99或已经更高,且看到性状间有差异(不明显都不要紧,选出去就明显了),特别是我们想要的那个“差异”;另外,这个品种的组合是周麦18/农大189,亲缘和生态都有一定的差异,想象着就好……
于是,我们选择了单穗,是张书奎老师去选的。
籽粒经过我淘汰后,最终中选单穗159个。(又是一个“150多”)
龙堂6号,穗子大,籽粒大,籽粒抗穗发芽明显,生长势强,有“春性”表现,越冬抗寒性较好……繁种大田表现看,茎杆还可以降低,穗子还可以更大。
由于亲本有周麦18,选择较低的茎杆类型(系),有继续往南(河南方向)种植试试的可能;选择到抗寒性更好的(高一点也可以),有往北(北部冬麦区)种植试试的可能(农大189在北京审定,越冬抗寒性特棒),玩呗!
这样选择后的新品系,是否能够再审定,成为“新”品种?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品系与原品种有较明显差异,我们就可以继续参试、报审!
至于我们担心的“位点”差异数和性状“差异性”等这些,应交由检测机构去说、去管。
“检测机构”他们说行,就是一个新品种诞生:他们说不行,审定没戏,我们就用新品系代替老品种去推广种植。这都不影响什么,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将“更好”的选择出来,种植推广。
这里着重说一下,选择到的新品系,如果我们不去参试、也没有进行必要的检测,一旦在种植、推广过程中被种子管理部门检测出与我们的“原品种”“有差异”,我们就等于违反种子法了。不要认为,从咱家品种里选择出来的就一定是咱家的“那个”品种!。
上边所有我说的这些,在育种教科书的“系统育种”章节上,说的也是这样的意思。
前一篇:龙年春节前说点小麦与相关
后一篇:调整“思路”——说大穗类型的改良